面对特朗普扬言对印度大幅提升关税的警告,莫迪政府采取了一项果断的反制措施,直接援引欧盟的贸易数据,有力地回击了白宫的指控。
据媒体报道,特朗普总统近期再次公开表示将考虑对印度商品实施显著增税,其核心依据是印度不仅持续购买俄罗斯原油,更在公开市场上扮演着俄罗斯石油贸易中间商的角色。
紧随其后,白宫办公厅副主任米勒发表严厉声明,指责印度此举实质上是在“间接支持俄乌冲突”,并暗示不排除采取任何可能的应对措施。
然而,印度外交部的回应堪称外交反击的典范:首先援引美国过去曾“鼓励印度购买俄油以稳定市场”的公开记录作为铺垫;紧接着,出示详实的贸易统计数据,证明欧美自身才是俄罗斯商品的重要买家;最终,掷地有声地强调“印度的决策完全基于国家利益考量”。
印度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在上一完整年度,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总值高达675亿欧元,这一数额甚至超越了印度全年对俄贸易总额。其中,欧盟从俄罗斯购入的液化天然气数量达到了1650万吨。
同样,美国自身的贸易行为也非无可指摘:其核电站所需浓缩铀的27%源自俄罗斯,生产电动车电池不可或缺的钯金也持续从俄方采购。
莫迪政府的反击策略直击要害,揭示了欧美言行不一的实质:欧洲一面高呼制裁,一面大量进口俄气;美国一边谴责印度“援助对手”,一边其电动车产业却依赖俄罗斯提供的钯金属零部件。
美西方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激起了印度的强烈不满。印度方面的质疑在于:为何欧美自身可以进行此类交易,而印度却遭到禁止?更何况,当初正是美国自身鼓励印度进行采购。
深入分析,特朗普政府此刻将矛头指向印度,其根本动因在于印度作为中间商在俄罗斯石油贸易中获取了丰厚利润,引发了特朗普的不满。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对中东石油的抢购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印度敏锐地抓住机遇,以大幅折扣价格购入俄罗斯原油。
至2024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在其总进口量中的占比已从微不足道的不足2%急剧跃升至35%以上,印度由此成为俄罗斯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莫迪政府将由此节省的外汇用于补贴国内燃油价格,这一举措使其民意支持率稳定在68%的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最初对此采取了默许甚至间接推动的态度。彼时欧洲面临严峻的能源短缺,美方需要印度吸纳部分俄油以维持全球市场稳定。
然而时移世易,美国发现这个由自己默许壮大的“能源转运枢纽”并未如预期般收敛,反而利用低价俄油精炼成柴油、汽油后转售欧洲,获取了巨额贸易收益。
更令华盛顿感到愤怒的是,印度还借机推动在部分双边贸易中使用卢比结算,这实质上协助俄罗斯绕开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制裁体系,对美国金融主导地位构成了潜在挑战。
此外,特朗普发出制裁威胁,也意在向普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但俄罗斯对制裁已展现出相当的韧性,印度更不可能为俄乌冲突承担代价。
莫迪政府敢于如此强硬地对抗美国,绝非意气用事,而是基于对本国核心利益的四项缜密计算:
其一,经济损益评估: 美方拟加征关税的目标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非支柱性出口领域。相反,印度真正倚重的创汇产品,如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却意外获得了关税豁免。这场关税争端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对印度经济的实质性冲击有限。
其二,能源安全考量: 印度的能源供应结构已深度绑定俄罗斯。当前大部分进口原油来自俄方,配套的管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投入巨大,难以骤然切断。更为关键的是,低价俄油有效抑制了国内通胀水平,莫迪政府不可能为了迎合美国而牺牲民生福祉。
其三,国防自主需求: 印度已决定搁置采购美国F-35战机的谈判。目前,印军约六成武器装备依赖俄罗斯供应,诸如S-400防空系统、“布拉莫斯”导弹项目等合作深入且关键。断绝俄油供应无异于动摇国防基石。作为对美国压力的回应,印度正加速与法国洽购26架“阵风”战机,并大力重启国产“光辉”MK2战机项目,此举直接触及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
其四,国内政治平衡: 近期结束的印巴冲突中印军表现未达预期,已对莫迪的支持率造成一定损害,国内不满情绪暗涌。加之特朗普此前贬低印度经济“缺乏活力”的言论,早已引发印度民众愤慨。
在此敏感时刻,若莫迪向美国压力屈服,必将导致国内油价飙升,其支持率势必进一步下滑。因此,选择强硬对抗特朗普,反而能有效激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巩固其政治基础。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虽来势汹汹,实则根基不稳。印度并非唯一持续购买俄油的国家,中国、土耳其等国同样如此,却未受到同等程度的针对。这种“选择性执法”大大削弱了其道义力量和实际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能源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沙特、阿联酋等国正积极填补俄罗斯留下的市场份额。若印度被迫转向中东采购石油,反而会推升国际油价,加剧美国本已严峻的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