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买包薯片、买块牛排,为什么价格比去年又贵了这么多?关税创纪录上涨的新闻天天刷屏,可大家感受到的,却是钱包越来越扁。7月份,美国关税收入达到了280亿美元,同比暴涨273%,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好几条贴文庆祝,说这是把外国的钱送进了美国人的口袋。可数据背后,逻辑远没那么简单。
财政部的数字看着确实漂亮:关税收入占联邦总收入的比例,从过去长期不到2%升到了3.1%,这是1962年以来的最高值。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汽车、钢铝等产品的关税税率大幅上调,比如汽车25%、钢铝甚至高达50%,另一方面,一些原本低关税甚至免税的商品被重新归到高税税目里。这样一来,只要进口量稳定,财政收入很快就能膨胀起来。但问题是,这种税基过于依赖贸易额,一旦进出口的整体规模下降,这份“高收入”会立刻缩水,就像靠糖分提神,刺激快,但撑不久。
关税的另一面,是一张不怎么好看的农业账单。贸易战的对等反击,让美国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出口直线下滑。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很扎眼:过去两个财政年度,联邦政府已经为农业州发放了累计280亿美元的补贴,几乎把同期的关税收入抵消干净。补贴在政治上可以保住农民的支持,但经济上却让市场信号变形,很多农作物被继续大量种植,库存堆积,价格波动加大,农场主面对收成却卖不出好价钱的窘境。堆满仓库的大豆不只是农场的问题,也意味着政府未来可能要花更多的钱来兜底。
企业在挤牙膏式的成本平衡中也没占到便宜。为了绕开高额关税,部分制造环节被转移到了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美国官员喜欢把它当作制造业回流的替代成果。但现实会扎心——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中,有超过40%的零部件依然来自中国。这意味着多走了几道工序和更复杂的运输路线,但最终成本并没有大幅下降。一个在加州做小家电的老板抱怨,他的越南供应商依旧拿中国零部件组装机器,价格比起直接从中国买贵不了多少,速度还慢了。所谓的“供应链转移”,更多时候是包装了一下的“绕路”贸易。
与此同时,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影响美国的金融根基。国际清算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最新资料显示,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比例正在下降,更多出口合同开始用人民币、欧元、比索结算。这听起来很远,但实际影响就在眼前——绕过纽约金融体系的交易变多,美国银行跨境手续费收入下降,从业人员订单减少。金融业的就业市场开始感受到压力,这不仅是贸易格局的变化,更是在蚕食美国赖以维系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枢纽地位。
那么,这一切为什么还是让普通人买单?因为关税增加的成本,企业几乎无法全部消化,最终加进了商品价格里。买辆车、换个冰箱、甚至一套日常厨具,都比以前贵得多。中产阶级原本就要面对房贷、教育和医疗的压力,如今连吃顿牛排、买袋零食都要掂量。看似关税让国库进账,但消费能力被压缩,市场活力减弱,制造业回流不见起色,反而失去了在国际谈判桌上的一些筹码。
有人说,这是一场数字上的胜利,却是现实里的消耗战。关税能在一段时间内让财政报告看起来风光,但同时也在侵蚀美国经济的根基。账面的数字或许亮眼,但那些从你我口袋里流走的钞票,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代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