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精算:打不赢中国,就想饿垮中国?结果出炉,西方集体沉默!

有些人算盘打得挺响,说拳头比不过,那就从饭碗下手,用“粮食武器”来对付中国。报告里的算盘珠子拨得噼啪作响,可真把账本摊开一看,结果却把自己给吓了一跳。

这场没开枪、没放炮的较量,拼的是实打实的家底儿。有些人的想法,到底只是虚张声势,还是真有几分把握?最近,一份西方研究机构自己发布的报告,就把这个底牌给揭了。

今年5月,《NatureFood》期刊发布了一份全球食物自给能力的评估报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研究人员用的是欧盟级别的“Livewell饮食指南”当标尺,把一个国家能不能养活自己,细分成了水果、蔬菜、豆类、主食、肉、鱼、奶七大类,标准严苛到近乎挑剔。

结果一出来,全世界得分最高的,是一个人口不到百万、土地肥沃得像“天然温室”的圭亚那。而紧随其后的,居然是需要养活14亿人的中国。这个结果,让不少打算盘的人倒吸一口凉气。

饭碗里不光有米还有菜

在这份榜单里,中国的表现堪称一个异类。它不是发达国家,却在满足14亿人日常饮食需求之外,还拥有高达256%的蔬菜富余,足够出口。七大类食品里,中国在六项上都实现了高比例自给,只有奶制品稍微紧张一点,但这并不影响大局。

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都低估了这片土地的潜力。这份图表,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碎了“人多地少、粮食靠进口”的刻板印象。原来我们家的米缸,比想象中满得多。

反观那个被誉为“农业巨人”的美国,账本就没那么好看了。它只在四个类别上达标。豆类产量倒是惊人,超出自给需求的1259%,肉类也超过700%,可一旦涉及到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就露了怯。蔬菜自给率只有61%,鱼类更是低到43%。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旦全球供应链出点问题,比如运输受阻或者出口限制,美国人可能连一份完整的沙拉都凑不齐。它的农业体系,更像是为大规模出口和工业化生产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国民全面、均衡的膳MATI需求。这根软肋,被数据明明白白地指了出来。

更尴尬的是,榜单上那些我们眼里的传统“农业强国”,比如粮食出口大户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甚至连前十都没进去。有的国家在乳制品或蔬菜项目上,得分甚至接近于零。数据不会说谎,自给自足从来不是安慰奖,而是战略能力的分水岭。

米袋子是靠铁锹挖出来的

中国的饭碗端得这么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着十几年如一日的规划和苦干,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早在2013年,国家就定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大战略。中央一锤定音,地方就一丝不苟地执行。

到了2023年,成果是实打实的。粮食总产量达到6.9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493公斤,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谷物自给率稳稳站在95%以上,而我们日常吃的大米、小麦这些口粮,自给率更是超过100%。

这两个数字背后,是那条18亿亩耕地红线被死死守住,是超过十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正在逐步建成。是对耕地“非粮化”的坚决遏制,是对农民的农资补贴、订单农业和气象服务的全链条保障。

光能种还不够,还得能储、能运。国家粮食仓储的总容量将近7亿吨,而且仓储结构已经更新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一张连接全国3000多个节点的粮食物流网,靠的不是“拍脑袋”调度,而是算法、气象数据和物联网。

更不能忽视的是,到2023年,中国实现了粮食“十九连丰”,连续8年总产量超过1.3万亿斤。这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着超过74%的机械化率和超过63%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靠着一套系统性的韧性,硬生生把生产能力的上限不断改写。

别人还在高喊“自由市场优先”的时候,疫情一来,超市货架空了,价格飞涨。回头再看中国,粮价稳定,市场如常。这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把安全的底线守得牢固。今年6月1日,一部关于粮食安全的统领性法律正式施行,把所有仓库、数据和责任主体,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家里不光有粮还有工具箱

当然,一个现代大国,光有吃的还远远不够。就像一个家不能只有厨房,还得有个能修修补补的工具箱,甚至一个能鼓捣东西的车间。在能源和矿产方面,我们确实面临挑战,比如超过八成的铁矿石和七成的石油需要进口,这看起来似乎是我们的“命门”。

但“命门”这两个字,要看怎么理解。依赖进口不等于受制于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资源布局上,我们早就开始了全球性的“远征”,从中亚的管道、俄罗斯的油田,到非洲和南美的矿山,一张多元化的供应网络早已铺开。中欧班列这些陆路通道,更是为我们绕开某些海上要道提供了战略保障。

我们还有庞大的战略储备。官方公布的石油储备就能满足九十天的紧急需求,这还没算上各种商业库存。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意味着我们具备强大的“废物利用”和“替代创造”能力。

就拿铁矿石来说,一旦供应紧张,我们完全可以启动“城市矿山”计划,大规模回收废钢。我们每年产生的废钢量,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足以在紧急情况下支撑相当一部分工业生产。这个“工具箱”里的备用方案,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再比如,我们手中紧紧攥着的稀土牌。这不单单是一张可以反制别人的王牌,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在全球高端制造的链条里,你根本无法绕开中国。从战斗机到智能手机,想完全“去中国化”生产,在目前来看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真正的护城河是朋友圈

有了粮仓和车间,一个家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未必。更深层的底气,常常来自家里的规矩和邻里的关系。对一个国家而言,这就是内部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外部的全球链接能力。

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太多次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的轮回,这种刻在集体记忆里的反复锤炼,塑造了一种坚韧的“集体意志”。当面临外部压力时,国家拥有极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大生产运动”到今天的脱贫攻坚,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比内部团结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一个能被轻易孤立的经济体。我们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任何试图对我们进行全面封锁的举动,都将引发全球供应链的“大地震”。

想彻底切断联系,结果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欧洲每天与我们有超过二十亿美元的贸易额,美国九成以上的抗生素原料来自我们。苹果的手机,德国的汽车,离开中国的生产和市场,都将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这种深度嵌入全球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任何形式的“脱钩”都成了极其昂贵且危险的冒险。

结语

所以,外界谈论的“断粮断油”,常常是一种简单化、脸谱化的想象。他们只看到了我们庞大的人口和对资源的渴求,却没有看清我们为此构建的三层坚实保障。

一个自给自足、结构均衡的“大粮仓”,确保了我们有饭吃,而且吃得好。一个家底厚实、手段多样的“大车间”,确保了我们在极端情况下有替代方案,有反制能力。以及一种内外兼修、深度链接全球的“大智慧”,让任何孤立我们的企图都变得不切实际。

真正的安全感,就源于这种由内而外的、多层次的韧性。它不张扬,却坚实无比。看懂了这三层底气,或许就能明白,为何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总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风浪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