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值潮要来了?2026年起,这“3类车子”或贬值严重,千万别
2025年09月05日 12:26:10.【16802】。
贬值,像一把无声的刀。
每年都在割车主的肉。
尤其是现在。
2026年,可能是个分水岭。
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市场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你知道吗?前五个月,二手车均价跌了5000元。
中大型SUV的保值率,从70.1%,掉到63.8%。
这还只是开始。
新能源的浪潮还没完全退去。
沙滩上,已经留下了一地残骸。
我们总说“买得起车,养不起车”。
但今天,更该警惕的是——卖不掉车。
一辆车,开三年,转手只剩一半价。
不是传说。
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
哪些车,未来会跌得最狠?
答案,其实在市场里早已写好。
只是,很多人还在装睡。
第一种,杂牌新能源。
注意,不是所有新势力。
而是那些——
油车时代没根基,电车时代想弯道超车的“杂牌军”。
他们靠什么卖车?
PPT?发布会?还是“生态互联”?
价格倒是不低。
某品牌,新车标价40万。
现在,17万就能拿下。
这还是新车价。
二手车?没人敢估。
为什么?
因为品控稀烂。
系统频繁死机。
充电模块动不动报错。
关键是什么?
用的还是自家官方桩。
这不是用户的问题。
是整车逻辑的崩塌。
这些品牌,明明在燃油车市场毫无建树。
转头做电车,却想卖高端价。
配置不敢堆高——怕抢了自家油车生意。
成本又得压低——不然利润撑不住。
结果呢?
车做成了“四不像”。
用户成了小白鼠。
这样的车,你敢买吗?
更可怕的是——
品牌一旦暴雷,售后直接蒸发。
维修?等配件三个月。
升级?服务器都关了。
你手里的车,瞬间变成一堆废铁。
第二种,销量濒临死亡的车型。
市场上总有那么几款车。
配置拉满。
价格便宜。
宣传语写着“性价比之王”。
可销量呢?
月销几百台。
甚至几十台。
看起来是捡漏?
不。
这是陷阱。
二手车商最怕什么?
不是车旧。
是没市场。
你这车,全城才二十辆。
客户想买,连试驾都找不到地方。
谁敢收?
收了,卖不出去怎么办?
只能压价。
压到你心疼。
贬值60%?可能都算乐观。
更惨的是维修。
4S店不备件。
第三方修不了。
换个灯,等一个月。
换个电池模块?厂家都没库存。
你说我开十年不卖?
可以。
但万一品牌倒闭了呢?
真有车主,两年前还笑:“我这车有个性。”
现在?
维修站打电话都找不到人。
车停在车库,成了“传家宝”——传不动的那种。
第三种,使用成本高的平价车。
这类车最狡猾。
表面便宜。
背后烧钱。
比如,某国产电车。
买的时候,12万,真香。
结果一年开两万公里。
电费?比油车还贵。
因为电耗28kWh/100km。
冬天直接飙到35。
充电?半小时充满?
实际排队+预热+慢充,一小时打底。
还有保险。
第一年,8000元。
比很多B级燃油车都高。
为什么?
保险公司算过账——
这车出险率高。
维修贵。
尤其是电池和雷达系统。
再看保养。
说是“电车省心”。
可空气滤清器特殊?
空调系统容易堵?
一次小保养,600元起步。
三年下来,省下的购车款,全填进去了。
你以为买的是经济代步?
其实是“月供车”——每月都在为使用成本还贷。
这样的车,二手市场会买账吗?
不会。
精明的买家都知道——
便宜买,贵着用。
谁接手,谁倒霉。
所以你看。
贬值,从来不只是“时间问题”。
它是品牌力、市场量、使用成本、技术迭代的综合体现。
2026年,为什么是个关键节点?
因为国补退坡的后遗症要爆发了。
因为电池技术新一轮迭代要来了。
因为更多新品牌要倒下。
到那时,你还敢乱买吗?
别再被“低价”“高配”迷了眼。
买车,是长期投资。
不是一次性消费。
问问自己——
三年后,我想卖车时,有人接盘吗?
五年后,这车还能正常升级吗?
十年后,它的零件还能买到吗?
如果答案模糊。
那就别碰。
市场不会骗人。
数据不会说谎。
保值率,是用户用钱包投的票。
现在,是时候清醒了。
别等到车停在车位里,才后悔——
当初,为什么没听这一句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