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西。
《小巷人家》中,林武峰作为巷子里难得的高材生,稀缺的大学生,本应该是最重视孩子学习的,可是却从不鸡娃,反倒放任林栋哲调皮捣蛋。
对比庄家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同住一个院,但真是天差地别。
为什么工程师父亲林武峰会这样放养孩子呢?
读完下文你就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工程师父亲的“无为”智慧。
01 学历光环下的阴影: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幻灭
有次,林武峰在与庄超英的聊天中得知,林武峰有一位同乡成绩优于他,却因出身问题被分配到穷山沟,一生未能返乡。
而他因“出身好”被分配到棉纺厂,与初中学历的妻子宋莹工资相当。
这种落差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读书改变命运的承诺是虚妄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连第五位都排不上”。
林武峰的大学同学中,越是高精尖专业人才,越被发配到煤矿、农场,甚至有人“在广播站修喇叭”。
反观低学历的弟妹们“踏实能干过得不错”,彻底瓦解了他对学历的信仰。
因此,尽管林武峰作为上海交大65级机械专业高财生,本应是小巷里最重视教育的父亲。
但他对儿子林栋哲的学业近乎“放任”“不辅导”,实则是对体制的沉默抗议——他见过太多读书人坠入深渊,不愿儿子再被单一评价体系绑架。
02 “捣蛋鬼”的生存法则:林栋哲不需要传统辅导
林栋哲的机灵鬼样,从他在地上撒泼打滚就知道,稍微大一点就开始收集牙膏皮去卖,而且还知道跨过中间商省去差价,多卖点钱。
后来,他又收集作业本卖废品换小人书,用竹竿逼停公交车“做实验”,这些行为被宋莹斥为“胡闹”,林武峰却默许。
只因林武峰深知市井实践比课本公式更能培养生存力,正如林栋哲后来创业时,仅用3个月将2万启动资金翻三倍。
与庄图南的“纸上谈兵”对比鲜明,当庄图南为研究生生活费发愁时,林栋哲已通过卖塑料袋积累第一桶金。
林栋哲的顽劣表象下,隐藏着被低估的天赋,而林武峰早已看透本质,所以采取松弛感的保护机制。
林栋哲期中考试失利,林武峰对宋莹谎称“文体突出,同学关系好”,私下却对儿子调侃:“别想着一蹴而就”。
这种外松内紧的沟通策略,既维护孩子自尊,又传递了“过程重于结果”的价值观。
当林栋哲因挂科与庄筱婷冷战,他第一时间道歉:“补考不过就分手,我认!”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恰恰来自父亲给予的情绪安全感。
03 宋莹的困境:母爱本能与能力天花板
宋莹并非不想管教,而是陷入教育能力的代际短板和价值观的依附性双重困局。
作为常逃课摸鱼的“学渣”,她连小学作文都无力辅导。林栋哲抄袭庄筱婷的作文被揭穿时,她只能抄起扫把追打儿子,却说不出一句修改建议。
她督促林栋哲读书的动机,完全源于对邻居黄玲的模仿:“玲姐说考大学才能穿皮鞋!”这种缺乏内核的管教,很快被儿子的插科打诨瓦解。
圆满的是,宋莹唯一成功的教育,恰是林武峰思想的延伸——当林栋哲想去上海闯荡,她咬牙典当嫁妆筹路费:“赔光了回家吃你爸退休金!”用实际行动支持弥补了认知局限。
04 林武峰对林栋哲教育的转折点:从“读书无用”到战略调整
林武峰的放任并非永恒, 当庄超英的当头棒喝 ,“学习是逆水行舟!等孩子大了,还肯听父母的吗?”庄超英的质问点醒了他:时代已变,高考正成为新出路。
他也亲眼目睹庄图南考入同济大学后的人生跃迁,终于承认:“今非昔比”。
曾经林栋哲的跳级在后来危机毕现。 儿子因抄作文暴露基础薄弱,林武峰启动“暴力填鸭法”:锁进小屋逼写作文,废话连篇就重写,反抗直接开打!
这种目标导向的突击,实则是他对时代的妥协,既然规则已变,必须教会儿子新的“游戏攻略”。
林武峰的教育观,是一代知识分子从幻灭到重建的缩影。早期的不辅导,源于对命运无常的敬畏;后期的严格,则是看清时代变革后的清醒调整。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林武峰点燃的,是儿子在任何时代都能野蛮生长的野火。这团火,终将照亮林栋哲们新的大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且与文字不对应,如侵权请主动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