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曾发出一项指令。按照这项规定,所有在美国港口靠岸的中国造船,每次都要缴纳150万美元的费用。
这事儿目的也挺明显的,就是想把中国的造船订单甩开,扶持一下美国本土的造船产业。虽然美国的造船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也就不到1%。
问题就在这儿啦,美方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把中国的造船业给搞垮?要是美国想找点别的国家帮忙替代,哪个国家还能挺身而出,帮忙分担一下呢?
日韩能否替代中国造船业
从网上的大部分讨论来看,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不过是美国政府的一纸空话,根本伤不到中国的造船行业。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实际上,美国根本找不到比中国船舶更优的替代品。
众所周知,现如今全球造船行业的三大巨头分别是中、日、韩。特别是中国,目前的订单总量几乎占据了全球的一半。可以说,只要有人胆敢挑战中国造船业,立马就会被我国几大造船龙头狠狠碾压,声势震天。
说到日韩,作为全球造船行业的两大重要角色,能不能抢过中国的龙头宝座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说白了,短期内想要完全超越中国,还挺难的。毕竟,咱们中国的造船产业链更完整,技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订单量还在持续增长。要想赶超华夏制造,日韩得加把劲,不然真挺难的。
日本造船缺乏产能和价格优势
这个问题咱们得一一聊聊。先说日本吧,按产量来看,日本所有造船厂一年总的产能大概也就2000万吨左右。
要知道,光中国船舶集团一年产量就达2000万吨。由此可见,和我国的造船总量相比,日本简直是微不足道。
现在的日本,也就能造点LNG船、汽车运输船这类的特种船嘛,别的啥都搞不了。不像咱们中国,可以全方位覆盖各种船型。这样一来,无论怎么比较,日本的船业也比不过中国的厉害。
产量不高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日本造船厂的交付时间还拖延了。据了解,日本的船厂基本都排到了2027年之后。这个漫长的周期,明显给航运企业带来了不少损失。
就拿地中海航运来说吧,一年不开工,就得损失上百亿美元。你日本的船厂要拖到2027年才能交货,这地中海航运的员工是不是得苦等呀?
最要紧的是,竞争对手都在疯狂扩充舰队、争夺航线,而你因为没有足够的船只,根本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在航运界的地位也会逐渐被边缘化。
再一个,就是价格这个事儿。你得知道,日本造船行业的人力费用啊、土地价格啥的,比咱们中国高出不少。就是说,同样的船,在日本报价几乎都比在中国贵得多,差不多高出40%的样子。
如果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在中国的报价是1亿美元,那么到了日本,这个价格就变成了1.4亿。这样多出来的4000万,基本上就吃掉了航运公司的利润。
要是航运公司花钱买了这艘船,估计得运营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把成本收回来。这样一比的话,买日本的船准没啥好处,几乎就是亏本的事。
另外,日本的预付款也挺高的。按照国际船舶报价体系来说,中国的船预付款大概是30%,可日本的就达到了60%。
这个差距,买过房的人都明白。毕竟三成首付和六成首付的房价,对任何买家来说,都是一大悬殊。
要是把这个比例放到船上,差距可就更明显了。那艘价值1.4亿美元的船,如果选用日本的材料,开工之前就得先付船厂8400万美元;可是用中国的材料,只需要付3000万的定金就够了。
可以说,谈到价格这块儿,日本的造船业可就比不上咱中国了。
再说了,日本的造船业还遇到了一些卡点,发展受阻呢。
现在,造LNG船用的殷瓦钢焊接技术,日本自己搞不定,只能高薪请韩国技工帮忙才能搞得定。
再说,日本造船用的钢材,六成都得靠从中国进口。要是咱们对他们实施点制裁,日本造船业基本就不用干了。
罢工是韩国造船业的传统艺能
说到日本之后,再聊聊韩国。要说严格点的话,韩国遇到的问题比日本还严重。
整个韩国的造船行业里,人工费用、社会福利以及配套供应链的花销,都比日本贵得多,差不多是中国的三倍左右。
要是你是航运公司的话,面对一艘船中国报价1亿,而韩国的人开价是3亿,你会怎么选呢?
再者,韩国那边频繁发生劳资矛盾,也就特别影响交货时间。
这几年,工作强度一大,风险也高,工资待遇跟发展预期不太一样。韩国大宇造船不少工人都开始罢工,喊着要涨薪30%。
到头来,不止大宇一家,这实际上是韩国造船行业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的表现。当一家接一家韩国造船企业出现问题时,造船工人们的罢工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老戏码”。
这些罢工对航运公司来说,影响挺大的,可能导致船期延误,货物调度变得乱套,甚至成本上升。毕竟,船只停摆一段时间,就会打乱整个运输计划,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
影响可不小呀,本来定在2027年交货的订单,因为罢工一搞,生产线给卡住啦。这样一来,航运公司和商队的安排都被打乱,计划全都泡汤啦。
懂航运的朋友都知道,生产环节中的变数,带来的违约和运营上的损失,那真是个天文数字。要是这样的亏损越来越多,许多航运公司就再也不会考虑那家造船厂了。
中国造船业扛起全球大梁
说完了日本和韩国,咱们最后就扯扯咱们自己。从整体实力来说,我国的造船行业,那可是能挑起国际航运大梁的硬核力量。
怎么会这么说呢?原因其实挺 straightforward,那就是规模带来的优势。
像上海长兴岛、江苏靖江这样的造船基地,许多大型船坞在开工时总是排成一字长龙。这些基地能同时建几十艘巨型轮船,规模不输航母,那真是气势十足。
在品类方面,从超大型集装箱船到LNG船,再到汽车运输船,应有尽有。只要你说一声需要定制船,它就能为你打造专属的那一艘。
最要紧的是,这种批量生产通常意味着配套的零件也能统一采购。比如钢板、发动机、油漆之类的各种材料,大家都能集中采购,大批量买到手。
在这种情形下,制造成本也就被平均分摊到最低程度。接着,船舶的价格也就随之走低啦。
再说啦,克苏鲁级码头汇集了成千上万的供应商,所以物流效率可真是杠杠的。一拨打电话,无论需要啥零件,几个小时就能送到手上。
像这种协同得很高效的产业链,能大大缩短建造时间嘛。等生产效率上去了,我国的船舶交付速度就能蹭蹭涨到全球第一的位置啦。
而且,这其实就是个良性循环。因为咱们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客户自然也多。客户一多,现金流就更充裕。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就不用让客户提前交那么多定金了,30%就够了。
随着价格变得更实惠,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倾向于选择中国船舶。一旦马太效应开始显现,我国的造船行业也就能站上全球的领奖台了。
可以说,中国的造船行业规模之庞大,简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就算全球各国的造船企业合起来,也难以和中国抗衡。
这封命令对美国的影响
要是说中国的造船业规模这么大,特朗普政府居然还发出了那样的命令,真的让人挺意外的。接下来,这一动作会对美国带来啥样的影响呢?肯定会有一些不小的变化,比如可能会影响美国自身的造船产业,也许还会在国际市场上掀起波澜。这能带出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整体局势变得更复杂一些。
这影响可真不小。要知道,就是运费会跟着涨。有美国专家和分析机构曾经算过,如果硬把中国造的船拒掉的话,那每吨货的海运费用,平均会多出11美元。
比方说,一艘大规模散装船载了10万吨货,跑一次海路,那运费就得多花110万美元。这额外的花费,白宫肯定不会帮你买单。
再说吧,这事儿还会对美国本土的经济根基造成影响。不管是爱荷华州的大豆农,阿拉斯加的渔民,还是德克萨斯州的牛肉出口商,他们都得为这多出的11美元埋单。
要么利润缩减一点,要么只能让这些新鲜货留在仓库里变坏,那你会怎么选呢?
把出口产业不提,美国的进口行业同样会受到不少冲击。
一发布命令,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子货、家具、衣服、零件啥的,物流费都得往上升。接下来,沃尔玛的商品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至于这涨价的账该谁来埋单,没得说,肯定就是美国的买家们啦。
更糟的是,这还可能让美国的通货膨胀变得更加严重。到了那个时候,美联储那台印钞机,估计也差不多得“罢工”了。
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社会骚乱不断升温,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展成白宫的执政难题。
大家都知道,爱荷华州、阿拉斯加州、德克萨斯州啥的,一直都是共和党的铁票箱。不过如今,这些地方也都纷纷站出来表达不满了。
像爱荷华州的大豆商联名给白宫递信表明态度,德州的牛肉出口商还开着车队,把车堵在了白宫门前,动作挺大哦。
你以为事情到这就结束了?可别小瞧了,就连共和党的一部分议员,现在都憋不住了。他们纷纷联名写信,要求对特朗普这项命令进行重新评估。
可以这么说,特朗普政府出台的这项对外贸易政策,最终在美国国内变成了一个挺棘手的政治问题。也因此,政策的落实出现了一些不太顺畅的情况。
结尾
总的来说,美国这动作,毫不夸张地说,基本上是在自找麻烦。毕竟中国造船行业规模庞大,没有他,接下来要怎么维持运转?航运业还怎么继续推进?
虽然日韩也有造船产业,但不管从规模还是成本来看,都远远比不上中国。要是你直接发个命令,试图限制中国造船业,这基本上等于在给自己找死路。
正如人们常说的,万事有轻重,做事得慎而又慎。你认为的理想替代品,实际上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