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高铁2025通车落空?攻坚16.88公里隧道日送冰60吨,2026能打通吗?

鄂西山区民众盼了多年的宜兴高铁,最近传来了通车延期的消息 —— 原计划 2025 年开通的线路,如今目标转向 2026 年。这背后不是进度拖沓,而是一座 “硬骨头” 隧道挡在了前面,它就是全线最后未贯通的兴山东隧道。

宜兴高铁不是一条孤立线路,而是郑渝高铁的联络线,全长 108 到 109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一头连宜昌北站,一头连兴山站。它的核心作用,是让沿江高铁武宜段和郑渝高铁真正 “牵手”。一旦通车,兴山到宜昌的车程能从现在的 1 个多小时缩到约 20 分钟,武汉到重庆最快 4 小时左右就能到,宜昌到重庆也能控制在 3 小时以内,这对完善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网来说,意义不言而喻。对老百姓更实在的是,鄂西山区终于不用绕着宜昌市区坐高铁了,昭君故里兴山、神农架这些藏在深山里的旅游资源,也能借着高铁 “走出去”。

可这条高铁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没容易。项目 2020 年开工,全线桥隧比高达 95.13%,也就是说,几乎每 100 公里路里,有 95 公里是桥或者隧道。全线要建 23 座隧道,到 2025 年 8 月,22 座都已经贯通,偏偏卡在了兴山东隧道。

这座隧道有多难?全长 16.88 公里,是全线最长的特长隧道,最大埋深能到 1256 米,相当于 400 多层楼的高度,地应力极高。更麻烦的是地质条件,要穿过 7 条断层破碎带,岩层大多是沙质页岩,里面全是小型褶曲和断裂,节理裂隙像蜘蛛网一样。施工时不仅要防软岩大变形、岩爆,还要警惕岩溶和高瓦斯,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隧道里的作业环境更是艰苦,高地温让里面像个 “大蒸笼”,报道里说每天要送 60 吨冰进去降温,才能让工人勉强作业。常规的支护方案在这里完全不管用,施工团队只能创新,用双层支护体系加锚索主动支护,才勉强遏制住围岩的大变形。到 2025 年 8 月,隧道正洞挖了 15 公里,完成了 88%,可剩下的 2 公里不到,偏偏是全隧埋深最大、应力最高、变形最严重的段落,难度比之前的 88% 加起来还大。

也正是因为这最后的 “拦路虎”,原计划 2025 年通车的目标才不得不调整。官方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明确现在的重点是争取 2026 年通车,不盲目赶工。

眼下施工单位已经把资源都集中到了兴山东隧道,加设备、增人力,全力冲刺最后的掘进和支护。与此沿线的宜昌北站站房主体、铺轨,还有通信、信号、电力这些配套工程也没停下来,就是想等隧道一通,能立刻进入联调联试,尽量把时间抢回来。

有人可能会问,延期了是不是就不好了?其实换个角度想,山区铁路建设本就有它的客观规律,硬要赶工期留下安全隐患,反而得不偿失。延期不是 “偷懒”,而是对工程质量和建设者生命的负责。

虽然通车时间晚了一年,但宜兴高铁的价值没变。它依然是打通我国高铁网 “断点” 的关键一笔,依然能让鄂西山区的交通条件实现飞跃,依然能带着沿线的旅游和经济一起发展。现在大家关注的,也从 “什么时候通” 变成了 “建设者们辛苦了”,盼着他们能平平安安把隧道打通,让这条高铁稳稳当当跑起来。

毕竟,一条安全可靠的高铁,比早几个月通车更重要。你觉得多等一年换工程质量,值得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