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为鉴,告别媚女,时代彻底变了!

#热点观察家#

你有没有感觉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不再急于结婚了?有没有发现社交媒体上男女对立的言论越来越多?有没有注意到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正在悄然变化?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发展规律:“媚女社会”正在成为过去。这不仅是日本走过的路,也可能将是我们要面临的未来。

早在70年代,日本就已经步入了“讨好女性”的阶段。那个时候,"女士优先"堪称商界的金科玉律,"女性经济"更是直接被捧为增长的引擎,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隐藏在日本经济增长的奇迹中。1970年之后的10年间,当地人均GDP增长了近三倍,随之带来的是男性收入不断上涨,这让他们有能力承担追求女性的高昂成本。在这个背景下,"三个钱包"理论应运而生:一个男性在约会之前至少需要准备三个钱包:一个用于交通和娱乐,一个用于晚餐,一个用于购物。

商家们很快发现了这个金矿。三越百货率先推出女性专属楼层,资生堂推出高端化妆品系列。很多奢侈品牌更是毫不客气地在广告中打出了“爱她就送她手提包”之类的字句。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大家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男性就应该通过物质付出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爱意。

但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经济富裕期的消费主义表现。当整个社会沉浸在泡沫经济的狂欢中,用物质表达情感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女性被视为消费决策的主导者,商家不遗余力地讨好这个群体,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媚女社会"。

但随着时间来到9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盛宴彻底画上句号。在此背景下,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社会进入了"失落的二十年"。就拿男性的平均收入来说,自1997年达到峰值后就开始迅速下跌,同时工作的不稳定性大幅提高。男性再也无法负担过去那种高成本的恋爱模式,于是出现了所谓的"草食男"群体。

根据日本的一项调查,从9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轻男性对恋爱"不太感兴趣"的比例几乎翻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经济压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女性就业率与平均收入持续攀升,经济上独立性也导致她们不愿意继续依附于男性或者降低择偶标准。

而这个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男女的对立情绪。网络上也开始出现各种极端言论,甚至互相指责:女性批评男性不够努力,男性抱怨女性要求过高。此后,日本结婚率连年下降,出生率更是直接跌破1.5的警戒线。

这个阶段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经济形势恶化之后,大家都越来越重视自己兜里的钱,于是开始计算付出与回报。当资源不再充裕,传统的性别契约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而生。经过二十年的调整,日本社会找到平衡点了吗?

2010年以后,日本进入了所谓的"低欲望社会",男女对立的情绪有所缓和,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对男性处境的新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男性过劳死、自杀率、缺乏情感支持等问题。

企业也不再一味的"只讨好女性",就连护肤品牌都开始推出男性护肤系列,便利店内还设置了男性美容专区,甚至出现了专门为男性提供放松空间的"男士咖啡馆"。另外,政府还推出"工作方式改革",限制加班时间,鼓励男性参与家务和育儿。

这个阶段反映的其实是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共识,大家的观念不再是简单的将某一性别置于优先位置,而是承认不同性别都有自己的困境和需求。这种转变也标志着日本社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看完日本的经历,很多人肯定要问:我们会有这样的平衡点吗?

从多个维度分析,我们和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人口结构上,老龄化、生育率下跌已经成了这几年的突出问题。甚至有数据预测显示,十年之后,国内6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超过4亿,这几乎是与日本当年一样的处境。

其次,婚恋观念方面,随着女性受教育人数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甚至超过男性,经济独立性也越来越强,择偶标准也随之提高。有调查显示,城市中有70%以上的女性在择偶时会要求对方收入达到自己的两倍以上。但与此同时,男性却开始出现"佛系""躺平"心态,甚至不愿在婚恋中过度投入。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

最后在经济轨迹上,我们目前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时期。再加上人口众多、职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不稳定等因素都加剧了年轻男性的负担。诸多相似之处都在说明,日本正在经历的这个过程,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过,"媚女社会"的消退不是某一性别的胜利或失败,而是社会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经历的阶段。同时它也标志着我们正在从一个基于简单消费的性别关系模式,向更加复杂、多元的模式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性别的刻板印象,允许每个人都拥有自由生活的选择权。无论是选择奋斗还是选择躺平,选择婚姻还是选择单身,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毕竟,一个真正健康且文明的社会不是单一的"媚女"或"媚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安居乐业,实现价值。这不仅是日本的启示,更是未来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