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伊朗生存实录:说几句可能刺耳的实话,别被误解

兄弟,先别急着把“伊朗”俩字跟“战乱”“制裁”“神秘”直接画等号。我——一个2017年拖着半箱子方便面、半箱子藿香正气水落地德黑兰的山东糙汉——今天用第一人称给你唠点掏心窝子的真话。不煽情、不吹水,全是这八年里我踩过的坑、吃过的瘪、捡过的便宜。听完你要是还想去,至少心里有点谱;要是被劝退,也算我积德,省得你到了那边再哭爹喊娘。

一、落地第一关:钱!钱!钱!

1. 汇率过山车

2017年我刚到的时候,官方汇率1美元兑3.2万里亚尔,黑市4.2万。听起来差得不多?错!2020年1月,黑市直接飙到14万;2025年9月,我昨天刚换的,1人民币兑2.4万里亚尔,1美元兑17.8万。五年时间,里亚尔贬值了五倍还多。你手里攥着国内刚换的1000美金,一下飞机,隔一条马路就能少换200块人民币,心不心疼?

2. 现金为王

伊朗所有国际银行卡全废,Visa、银联、支付宝、微信,统统刷不动。你只能带美金或欧元现金,到了黑市再换。千万别在机场官方柜台换,那汇率坑到姥姥家。我第一次就吃了亏,1000美金少换了400块人民币,心疼得我晚饭啃了三天馕。

3. 真实现场

去年(2024年)冬天,我陪一个国内做石材生意的老哥去伊斯法罕看矿山。他带了2万美金现金,塞在秋裤里,过安检时被伊朗小哥摸到,当场脸都绿了。结果人家只是拍拍他肩:“别紧张,我们见得多了。”后来换钱时,我们蹲在阿巴斯港码头边,黑市贩子拿验钞机“哗哗”过,2万美金点出整整4.8亿里亚尔,一背包塞不下,又分我半袋。那感觉,真不像21世纪,倒像地下党接头。

---

二、吃饭第二关: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1. 猪肉?别做梦

全伊朗禁猪肉,连画着猪的包装纸都少见。你实在馋,得去亚美尼亚区地下超市,250克走私培根卖18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75块,比国内贵三倍。我第一次买,回家煎的时候邻居报警,说“有异味”。警察上门,我谎称“中式牛肉”,人家半信半疑,罚了我50万里亚尔“气味污染费”,才75块人民币,却够我心疼半个月。

2. 牛羊肉真便宜?

2025年9月市场价:牛肉110万里亚尔/公斤,折合人民币46块,比国内便宜一丢丢。但别高兴太早——当地普通人月薪5000万里亚尔,也就2100块人民币。他们买1公斤牛肉得花掉月收入的1/50,咱们花1/100,谁更肉疼?

3. 中国胃自救

德黑兰目前(2025年)有7家正经中餐馆,3家川菜、2家粤菜、1家东北饺子、1家兰州拉面。最火的是“蜀香阁”,麻婆豆腐卖12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50块,比成都贵四倍,可每到周末还得排队。为啥?因为老板搞到了四川豆瓣酱走私渠道,味儿正!我上周去吃,旁边一桌伊朗大学生,拿筷子姿势比我还溜,一问,人家专门逃课来“体验中国辣”,还问我:“是不是吃了就能找到中国女朋友?”把我乐得,差点把米饭喷出来。

---

三、住宿第三关:房东见你像见美元

1. 房租年年涨

德黑兰城北一套两居室,2017年月租250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1000块;2025年,同一套房1.1亿里亚尔,折合人民币4600块,涨幅350%。为啥?房东拿里亚尔当天就能贬值,所以干脆按美金心里计价,你给他里亚尔,他转头就去换美金。

2. 真实现场

我2023年搬家,房东大爷张嘴就要“500刀等值”,我砍到“450刀”,他拍拍我肩:“兄弟,不是我要涨,是钱在贬值。”签完合同,他拉我去他家客厅,打开保险柜,里面一摞摞美金,绿得晃眼。他说:“我信不过银行,就信这个。”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在伊朗,绿票子才是硬通货,其他都是纸。

3. 水电奇葩

夏天40℃,空调随便开?别闹,德黑兰夏天隔三差五停电,官方说法“设备老化”,民间说法“挖矿(比特币)挖的”。我2021年买了两台矿机想赚点外快,结果一个月电费暴涨到180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700块,直接把我劝退。更离谱的是,冬天供暖靠天然气,2024年1月全国气荒,政府直接停掉居民供暖三天,我裹着羽绒服在屋里敲键盘,手指冻得跟胡萝卜似的。

---

四、出行第四关:车轮上的坑

1. 买车贵到离谱

伊朗本地产“标致207”山寨版,出厂价折合人民币12万,配置跟国内5万宝骏差不多。为啥?零件进口被制裁,关税加200%。我2019年咬牙买了一辆,开了3万公里,刹车片换了6次,次次都是“波斯山寨”,质量感人。

2. 加油真便宜?

2025年9月,普通汽油6000里亚尔/升,折合人民币0.25元,听起来爽不爽?可你得排队!首都德黑兰每天限行两个尾号,早上7点加油站能排两公里。我试过凌晨4点去,前面还是几十辆车。伊朗哥们告诉我:“兄弟,我们这儿加油不是钱的事,是时间的事。”

3. 女司机风波

2022年我谈了个伊朗女朋友,她开车送我去设拉子。半路被警察拦下,理由“女性开车未戴头巾(她头巾滑到肩膀)”。罚款20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85块。我掏钱,警察还教育我:“管好你老婆。”我当时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她不是我老婆,而且伊朗法律没禁止女性开车!可这就是现实——条文是条文,执行是执行。

---

五、赚钱第五关:制裁大棒下的缝隙

1. 贸易“打地鼠”

美国制裁列表三天两头更新,我干的是石材出口,2020年突然把“伊朗大理石”列入二级制裁,国内银行直接停掉信用证。我手里压着2个柜、120万人民币货值,急得满嘴泡。最后只好绕道阿联酋,先“伊朗—迪拜”小船,再“迪拜—中国”大船,运费一单多花1.8万美金,折合人民币12万,利润直接砍半。同行老周更惨,货在海上漂,制裁升级,买家直接毁约,他当场破产,至今还在德黑兰端盘子还债。

2. 外汇“走钢丝”

伊朗央行2023年推出“NIMA汇率系统”,官方强制结汇,汇率比黑市低30%。我们出口商得把50%外汇卖给央行,剩下的才能黑市自由卖。我去年卖了10万美金,按官方只拿到240亿里亚尔,如果全走黑市能拿270亿,里外差30亿,折合人民币12万,心疼得我两天没睡着。可你不卖?下次报关直接卡你,货都上不了船。

3. 真实现场

2024年春天,我在阿巴斯港请伊朗海关小哥吃饭,想让他高抬贵手。小哥三杯下肚,拉我到停车场,打开后备厢,里面满满当当中国产的“小米扫地机器人”。他冲我挤眼:“这个,德黑兰黑市卖400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1700块,中国淘宝价1200块,我靠关系一次能拿50台。”我这才明白:制裁之下,最赚钱的不是我们做大宗贸易的,而是这些“蚂蚁搬家”的灰色倒爷。

---

六、人情世故第六关:面子与里子

1. 波斯“客气”

伊朗人嘴上说“Ghabel nadare(不值钱)”,你可别真信。我第一次去当地人家做客,夸他地毯好看,他当场要送我。我老老实实抱回家,第二天他微信暗示:“兄弟,那地毯是我奶奶嫁妆,你看……”我连忙打车送回去,顺带拎了两瓶中国茅台当赔礼。后来学乖了,夸归夸,手别乱摸。

2. 中国“义气”

2023年德黑兰暴雨,我住的小区停电三天。我把国内带来的20个充电宝全充满,分给邻居,结果整栋楼对我竖大拇指。第二天,隔壁大爷拉我去他家,从床底下掏出两桶自酿葡萄酒——伊朗全面禁酒,他偷偷酿了半年。我俩蹲在阳台,用一次性纸杯干杯,他跟我说:“中国兄弟,good!”那一刻,我觉得所有憋屈都值了。

3. 真实现场

今年(2025)春节,我组织留守的二十几个中国同胞包饺子,缺韭菜,跑遍德黑兰菜市场找不到。最后是一个伊朗大妈听说我们要过“中国年”,把她花园里的韭菜全割了,说:“我的孩子在中国留学,你们也尝尝妈妈的味道。”那天我们四十多人挤在出租屋,擀皮包馅,伊朗邻居排队学包饺子,有人把饺子皮包成包子褶,笑到桌子底下。我突然明白:所谓“生存实录”,不只有汇率、制裁、停电,还有这些热腾腾的瞬间。

---

七、安全第七关:别自己吓自己

1. 战争阴影

2020年1月,苏莱曼尼被炸,我微信瞬间炸了,国内亲友轮番视频:“快回国!”我跑到楼下便利店,伊朗小哥淡定买酸奶,我问他:“不怕打仗?”他耸肩:“美国打我们二十年了,习惯就好。”后来真没打,导弹故意避开美军人员。我虚惊一场,机票损失3000块人民币。总结:国际新闻里的“火药桶”,在当地人眼里可能只是日常烟火。

2. 偷拍风波

伊朗禁无人机,我2022年拿大疆拍波斯波利斯,被景区保安逮住,直接送警察局。我以为要坐牢,结果警察局长看了我拍的视频,兴奋地说:“Can you send me? I love China!”最后罚了500万里亚尔,折合人民币200块,还跟我合影。回家我把照片洗出来,挂在客厅,朋友笑我:“花200块买张网红照,值!”

3. 真实现场

今年8月,加沙冲突升级,国内客户疯狂催我:“货还能出吗?”我跑码头,阿巴斯港照常作业,吊机轰隆隆,工人叼着大饼排队打卡。我拍了段视频发回国内,配文:“制裁、打仗、停电,但生活继续。”客户回我六个字:“兄弟,稳!继续发!”

---

八、留下还是离开?掏心窝子的话

1. 留下理由

八年里,我娶了伊朗媳妇,生了半个波斯娃;石材生意年净利还能剩个四五十万人民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重要的是,这里竞争没国内那么卷,客户一旦认准你,十年不换人。

2. 离开理由

货币随时腰斩,孩子上学得去国际学校,一年学费2万美金,折合人民币14万;回国机票单程1.2万,还得迪拜中转;父母年纪大,生病回不去,去年父亲做支架,我隔着视频签字,手抖得笔都握不住。

3. 我的选择

2025年,我35岁,决定再干三年,攒够500万就回国。为什么?我不想我儿子长大后,连猪肉是啥味都不知道;不想我父母哪天住院,我还卡在迪拜等转机;更不想每天一睁眼,先刷汇率,再刷制裁名单,活得像个永不停机的交易软件。

---

【结尾】

写到这儿,凌晨两点,德黑兰又停电了,我笔记本还剩30%电量。窗外传来发电机“突突突”的嘶吼,像这个城市倔强的喘息。伊朗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更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加油站——有人路过,有人留下,有人逃也似的离开。如果你问我:“中国人在伊朗到底能不能活?”我会拍你肩膀:“能活,但得把‘容易’俩字咽回肚子,把‘耐心’揣进兜里,把‘美元’缝进秋裤。”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蠢蠢欲动的朋友:

别被“神秘波斯”滤镜迷了眼,也别被“制裁废墟”吓破胆。真相永远介于两者之间,像里亚尔汇率一样,上蹿下跳,却总有它的道理。愿你在踏上这片土地前,先带好充电宝、美金、藿香正气水,更带好一颗随时能自嘲的心。祝你好运,也祝我三年后顺利回家,一起撸串、喝啤酒、吹牛逼——到那时,希望我的故事,只是你下酒的一碟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