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抓住了敌军的一位兵团司令,然后说:我们要好好对待这位南昌起义的老团长。
1948年年初,为了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党中央决定让粟裕带领三个华东野战军纵队过长江作战,开发江南地区战场,吸引敌人,协助刘邓大军的行动。
粟裕经过对当前形势的仔细考虑,向中央军委和刘邓两人发出了《关于今后作战建军的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
这封意见的意思是:暂时不进军江南,把军队留在中原,集中力量打大规模的战役。
收到粟裕的电报后,毛主席感到非常意外。他对这位后来崛起的将领十分欣赏,但电报的内容却让他摸不着头脑。因此,毛主席立刻发电报给粟裕,让他尽快赶到河北的中央驻地当面汇报情况。
1948年4月,粟裕赶到了驻地,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紧接着开了个会,听粟裕汇报军事情况。
经过一番讨论,毛主席、周恩来和朱总司令等人被粟裕说服了。随后,中央修改了电报,要求粟裕集中兵力,在接下来的4到8个月里,在中原黄淮地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消灭5到12个旅的敌人。
接到任务后,粟裕没有拖延时间,1948年6月,豫东战役开始了。
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敌人再坚固的防御也如同朽木,一触即溃。
7月6日,正在前线指挥部队紧张战斗的粟裕,忽然收到了一封电报。
华野6纵52团8连的一位排长抓到了一位国军司令,但这位国军司令却说他们曾是朋友。
粟裕见到这位国军司令的名字,笑了笑:“记得要好点待他,他可是南昌起义的老团长。”
有个自称是粟裕朋友的国军司令,到底是谁呢?他在南昌起义时,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区寿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他的艺术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外多次展出,还获得了诸多重要奖项,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人就是国民党第七兵团的中将司令官区寿年。
区寿年来自广东罗定,1902年出生。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所以他没吃过什么苦。
因为家境好,区寿年养成了一个懒散的性格。
在紧要关头,他的舅舅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严厉督促他学习军事,让他放弃文职,投身军旅。
蔡廷锴是一位历史人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着重要的贡献。
说到区寿年的这位舅父,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众所周知的蔡廷锴。
蔡廷锴出身于裁缝,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保定军校,走上了从军的道路。正是因为他聪明机智,才让他后来成长为一代“枭雄”。
在蔡廷锴的鼓励下,区寿年进入了粤军阳江军事教导班学习。
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区寿年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从一开始的勉强接受,逐渐变成了真心热爱。
性格的变化让区寿年对自己的军旅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后来,他在军队里一直工作,因为舅舅蔡廷锴的帮助以及自己的能力,到了1927年初,他已经当上了营长。
当时,区寿年的舅父蔡廷锴已经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担任第十师的师长了。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单独成立了国民政府,并且不顾全国民众的反对,发动了“反革命事件”。
为了反抗蒋介石的统治,中共中央迅速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推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7月份,汪精卫和蒋介石联合起来对抗共产党。不久之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蔡廷锴和叶挺是好朋友。在南昌起义时,因为蔡廷锴在庐山开会,叶挺就带着他的部队参加了起义。区寿年也在蔡廷锴的部队里,担任了营长的职务。
蔡廷锴听说自己的部队要参加起义,感到十分意外。于是,他迅速赶往南昌。他去南昌并不是为了参加革命,而是想借这个名义把部队拉过来。
周恩来见蔡廷锴来了,心里非常高兴。蔡廷锴也装出一副为革命奔波的样子,说哪怕只做马前卒也愿意。
蔡廷锴的发言让起义前委感到非常高兴。随后,周恩来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任命他为左翼总指挥,同时让他担任军事委员会的七名委员之一。
周恩来把第十师的指挥权交给了蔡廷锴。
后来部队进行了重组,区寿年当上了团长。在他被俘虏的时候,粟裕称呼他为老团长,这完全名副其实,因为区寿年确实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的职位也不低。
后来,部队南下时,蔡廷锴的野心暴露了。8月4日,蔡廷锴带领起义军的先头部队去抵挡贤县。接着,他把部队中的几位中共党员送了出去,然后带着部队逃到了福建。
蔡廷锴成为了第一个决定离开南昌起义队伍的人。
蔡廷锴的这个举动,让起义部队南下的计划受到了严重阻碍,部队战士的情绪也开始动摇,之后,又有许多战士自行离开了队伍。
后来朱德在天心圩整顿部队时,剩下的战士只有800多人。
区寿年在跟随舅父蔡廷锴离开起义队伍后,加入了国民党。因为在国民党内部,舅父蔡廷锴能力出众,区寿年的职位也因此迅速提升。
不过,在国民党的队伍中,蔡廷锴和区寿年两个人,倒是没有辜负“军人”的称号。
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让全国人民无比愤怒,而蒋介石提出的“不抵抗政策”更是让人气愤不已。
当时,国民党19路军的军长蔡廷锴带领部队驻守在上海。他说:“上海是中国的土地,19路军是中国的军队,我们有权利保护上海。如果日本军队敢来侵犯,我们会坚决反击。”
那时,区寿年是78师的师长,蔡廷锴问他:“老蒋决定对日和谈并退让,如果不听话就要换防,那该怎么办?”
区寿年非常生气地说:“如果真的要撤退,宁可不做军人。”
1932年1月28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
蔡廷锴保持了军人的荣誉,指挥部队对日军进行了反击,其中区寿年更是冲锋在前,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场战斗没有成功,但即便如此,蔡廷锴、区寿年等人依然被国人铭记,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抗日英雄”。
“淞沪抗战”结束后,区寿年带着队伍去了江西,准备参加对红军的“围剿”。不过,他的能力有限,在和彭德怀交手时,总是碰壁。
1933年,蔡廷锴在福建加入了反对蒋介石的行动,区寿年同样参与了这次活动。
后来因为反对蒋介石的行动没有成功,区寿年去了香港生活,没过多久他又前往德国学习军事知识。
两年之后,区寿年在接受了专业的军事教育后回到了祖国。
在抗日战争期间,区寿年先后担任国民党师长、军长等职务,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后来,因为区寿年保释了几名战地服务团的人,蒋介石觉得他是在包庇共产党,于是把他撤了职。无奈之下,区寿年只好去重庆的陆军大学,每天和被软禁在这里的叶挺等人打麻将消磨时间。
抗战结束后,区寿年再次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先后担任了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等职位。
1948年6月,当国民党邱清泉带领整编第五军打算夺回被我军占领的开封时,突然发现整编75师和新21旅不见了。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老蒋为了改变中原局势,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兵团,叫第七兵团。
担任这个兵团司令的,是区寿年。
老蒋原本打算组建新的兵团,与邱清泉的部队形成掎角之势,寻找与我军主力决战的机会。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加上战局变化,区寿年和邱清泉并没有来得及好好商量作战计划。
在我军的诱引下,自大的邱清泉带着部队占领了开封,接着直奔通许,想对付华野的第三和第八纵队。
区寿年一时拿不定主意,进入睢杞地区后迟迟未有行动,始终处于观望状态。
因此,邱清泉的部队和区寿年的部队在一天之内就相隔了40公里。
粟裕迅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指挥华东野战军。
相比邱清泉的部队,区寿年带领的新成立的兵团力量较弱。因此,粟裕亲自安排华野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还有叶飞指挥的第十一纵队,一起包围并消灭了区寿年的兵团。
华野第三、八、十纵队,再加上两广纵队,他们任务就是阻击邱清泉部。
粟裕的军事计划很快就被中共中央知道了。
毛主席看过后,点头同意了。
于是,粟裕大胆地进行了包围。1948年6月27日,我们军队完成了对区寿年兵团的包围。
区寿年当兵几十年,可不是个糊涂人。当他听说自己的部队已经被我们的人围住了,他并没有想着马上突围,而是让大家赶紧集合起来,准备死守,等着援兵来救。
粟裕怎么会给他这个机会呢?
6月28日夜里,我们的部队已经把敌军的一部分困在了龙王店、杨拐、陈小楼、铁佛寺这几个地方。紧接着,随着粟裕将军的命令,华东解放军对这些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我们军队猛烈的攻击下,敌人乱作一团,四处逃散。
在我军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围歼”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也没闲着,他正在部署部队驰援。
这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激战,我军彻底击败了敌人新21旅和大部分75师部队。目前,只有敌人兵团指挥部和一小部分75师残部被困在龙王店,而第72师则被包围在铁佛寺等地。
这时候,国民党的援军也赶到了离区寿年部只有10公里的地方。
然而,因为我们的顽强抵抗,敌人没能再进一步。
7月2日,我军攻占了敌人的指挥所,区寿年见情况不妙,便带着参谋长林曦祥乘坦克逃走了。
很多战士以前都没见过坦克,看到这场景一时有点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18师52团8连的排长印永鑫追了上去。
印永鑫一跃而上,落在了坦克顶上,他用力掀开炮塔盖,掏出一颗已拉弦的手榴弹,大声喊道:“你们投降不投降,再不投降我就炸了你们。”
这时,从坦克里传出一阵颤抖的声音:“我们投降,不要丢手榴弹。”
这个说话的人就是区寿年。
然后,印永鑫看着,区寿年和林曦祥等几个人走了出来。
为了保命,区寿年把身上的金戒指和美元给了印永鑫,但印永鑫坚决拒绝了。
区寿年显得非常着急,他紧张地说道:“我和粟司令员是老朋友,请你们带我去见他。”
周围的士兵们一看区寿年的装扮,就知道他是国民党里的大人物,觉得他的话不可信,便开始对他拳打脚踢:“我们粟司令怎么可能跟你这种人交朋友。”
区寿年只好任由挨打。
等区寿年被战士们教训了一顿之后,战士们便把他送到了上级部门。经过上级部门的核实,区寿年的真正身份才被揭示出来。
因此,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粟裕得知区寿年被捕后,仍记得区寿年在南昌起义中的贡献,因此决定对他给予特别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