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这东西,有时候真让人看不懂。
一边有人嚷嚷着外资跑了,三个月卖了我们3000亿的债,人心惶惶;另一边,却挤破头去买那个随时可能“关门大吉”的美国国债,其持有规模还连着三个月创新高。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有点魔幻。
看看英国那操作,就有点意思了。经济不景气,差点把自己搞破产,却扭头增持美债。有人说这是为了稳定汇率,也有人说是地缘关系下的“投名状”。反正钱花了,以后能不能回本,天晓得。这更像是一场赌博,赌桌对面那个人,日子也并不好过。
日本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把“身不由己”写在了脸上。二战后经济命脉就被美国攥在手里,“失去的三十年”还没缓过劲来,新的“保护费”又得交了。用5500亿美元的投资,换来汽车关税从25%降到15%的“优惠”,可一转头,电子产品关税给你从零干到了15%,50%的钢铝产品关税更是纹丝不动。
即便如此,日本还是得捏着鼻子继续买,最新数据显示,他们依旧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规模达到1.151万亿美元。共同社这些日媒只能一边发发新闻卖惨,说美国的关税会对日本经济造成更严重的打击,一边看着自家钱流向大洋彼岸。
就在那边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这边却静悄悄地干了件大事。7月份,就在外资持有美债规模创新高的同时,中国再度大幅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已经降到了16年来的最低点。一减一增之间,态度不言而喻。同时,黄金储备在持续增加。这棋下的,就是对冲风险。
现在回头看那所谓的“外资减持3000亿中国债”,似乎就没那么吓人了。这个数字在动辄万亿的债券市场里,最多算个小浪花。而且你得看这池子有多大,外资在中国国债市场的占比,仅仅2.3%,跟美国那边动不动就二三十个点的外资占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说了,跑路的都是些什么人?大多是那些赚了就走的短期套利者。这些钱从我们这儿流出去,也并非全部涌向了美国,而是分散到了加拿大、德国、日本等一众国家。真正看长线发展的机构,从2018年起的四年里,对中国债券的持仓翻了三倍还多。毕竟,中国债券已经被纳入多个国际主流指数,这意味着增长潜力巨大。
最讽刺的地方来了。那个被当成“避险天堂”的美国,自己家里一团糟。37万亿的债务压在头上,光是每年要付的利息,就快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了。眼看着10月1日新的财年就要开始,两党还在为拨款法案吵得不可开交,政府随时可能再次陷入“停摆”。
如果是你,你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投给一个连下个月能不能正常开门营业都说不准的企业吗?
老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当潮水的方向真的变了,最先搁浅的,往往是那些还守着旧航道不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