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基因,承包了一条光储赛道

许映童创立的思格新能源凭借三年狂飙的业绩,已显露出冲击IPO的强劲势头;陈国光领衔的摩瓦新能源虽成立不久,却以高举高打的国际化布局崭露头角……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它们背后,是一批由华为走出来的创业者们。近年来,这些深谙技术、战略与全球市场的精英们,正将华为基因注入光储产业,以各自鲜明的路径开辟新战场,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思格新能源:从零到亿的“光储充”黑马思格新能源的崛起速度令人瞩目。2022年5月,在华为效力长达23年的元老许映童,离后即创立思格新能源。许映童的华为履历极为亮眼:1999年加入,2003-2010年担任无线平台负责人;2010-2020年执掌华为智能光伏业务,带领团队将华为逆变器推上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宝座;2020-2022年转任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这段横跨通信、光伏、AI三大领域的复合型高管经历,为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短短三年间,思格新能源便书写了一段业绩“狂飙”的传奇: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0元,迅速攀升至2023年的0.58亿元,并在2024年前九个月一举达到近7亿元。公司官网更是宣称自己是“最快实现1亿美元营收的中国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明星产品,在市场上战绩不俗: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SigenStor将AI深度融入用户侧能源管理场景,有效解决灵活使用、成本控制和稳定用电等难题,为用户带来显著便利。2023年6月问世后,SigenStor一年内销量飙升超10倍:2023年销售量为18MWh,2024年前三季度已达到220MWh,贡献了公司90%以上的营收。支撑思格新能源高速扩张和产品创新的关键,则是巨额的研发投入:同期研发开支分别高达2620万元、1.93亿元和1.97亿元。 然而,亮眼的增速背后是高强度的投入与战略性亏损。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思格新能源净利润分别为-7618万元、-3.73亿元和-5335万元,三年累计亏损超5亿元。思格新能源的发展模式带有深刻的“华为印记”:人才密度高企,仅一年多便组建500人团队,远超同行速度。高学历构成与华为一脉相承,许映童带领华为做逆变器不久,研发团队就超过了300人,其中70%以上为硕士,10%为博士,10%为外籍专家。即使承受着早期巨额亏损的压力,思格新能源依然在激烈的储能红海中杀出了一条高速增长的赛道。摩瓦新能源:起步即全球化的战略布局紧随许映童的脚步,华为智能光伏业务的继任者、同样担任过该业务总裁的陈国光,于2024年初创立上海摩瓦新能源(以下简称“摩瓦”)。摩瓦同样瞄准户用光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摩瓦的技术路线清晰延续了华为基因:复用华为智能组串式储能架构的“一包一优化、一簇一管理”核心理念,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解决锂电池一致性问题,并强调系统安全,应用四重主动防护设计(如顶部泄爆)。尽管成立时间不长,摩瓦凭借对华为模块化设计和技术标准的深刻理解,目标明确:快速切入工业园区光储充场景,复制华为在如“信承瑞8MWh储能电站”等工商业储能项目中的成功经验。技术创新是摩瓦的立身之本,成立仅一年多,其研发实力已通过一系列专利布局展现:2024年8月申请“电池补电方法、装置、储能设备、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专利(CN119134571A);2025年2月申请“连接器、连接器系统以及光伏系统”专利(CN119852790A);2025年4月获批“功率变换器启动控制方法、控制器和功率变换系统”专利(CN119743008A)。摩瓦的国际化战略“高举高打”,公司选择以美元注册,股权穿透显示,摩瓦新能源由零碳惠能(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是其精心设计的国际化战略的核心体现。据了解,公司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和里昂、美国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全球化步伐迅速。这种架构设计旨在最大化强化“国际化品牌”认知,避开国内惨烈的价格战,并利用品牌溢价对冲海外本土品牌优势。陈国光在华为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全球研发及国际市场一线管理经验,同时凭借掌舵华为智能光伏业务的经历,深谙全球市场规则和品牌运作之道。摩瓦的模式,可以说是将华为全球化成功经验在创业公司平台上进行的高效复刻和升级。极光云能:转向虚拟电厂的创新探路者华为系高管的创业图谱不止于硬件,早在2023年7月18日,前华为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史耀宏就联合国家电网前专家黄彬博士、协鑫集团前HR负责人龚凤等人,共同创立江苏极光云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思格、摩瓦不同,极光云能主要聚焦于工商储业务,但商业模式上更具创新性——专注于全栈自研主动式虚拟电厂专用储能系统。从其公众号上的描述来看,极光云能以“成就数字化的零碳世界”为企业愿景,通过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智能、从集成到重构、从分散到聚合的下一代储能解决方案,让储能赋能电力辅助服务、智能电力交易运营、虚拟电厂发展,而软件、数字化的领域正是有着资深软件、云计算从业背景的史耀宏所擅长的。但在面对2023-2024年国内工商储市场看似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极光云能的业务却并未如预期般快速起量。公司果断选择进行战略调整,将重心转向欧洲市场,并创新性地转型为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商。核心转变在于:在欧洲市场,不再直接销售硬件,而是专注于提供关键的“边缘网关”技术和服务。目前,极光云能已在欧洲设立独立运营公司,并取得业务突破。无论是思格新能源的爆品驱动、摩瓦新能源的国际化高举高打,还是极光云能的战略转向,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光储新战场上的探索轨迹。他们深厚的行业积累、技术视野与资源网络都化作了创业的核心资本。但持续的技术迭代、激烈的价格竞争、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验证,都是这些创业新星们必须直面的严峻考验。华为高管们的这场“远征”,能否在红海中开辟出新的成功航道,仍需时间和市场的最终检验。

能源圈和别人不同,我们不但是您的能源资讯管家,更是原创观点提供者和独立榜单制作者。201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