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正在沦为耗材!其嚣张起源于恐慌,一直被美国当工具使用

2023年10月7日,只是在日历上随手一划,可中东的天空却挂满了火药味。当晚,巴以冲突再次爆发,造成无数平民流离失所、家园蒙难。你能想象吗?短短十几天里,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竟然飙升到上万人!以色列看似雷厉风行,打得巴勒斯坦节节败退,但背后的真实局面,真有表面那么风光吗?世界警察美国,为何愿意不计代价死撑以色列?中东的乱局,又到底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些问题,咱们不妨一起扒一扒。

有人说,以色列现在像是在前台表演的明星,风风火火;另一边,站在幕后的美国却像搅拌勺子,左右逢源。反对美国的人会咬牙切齿地说,以色列才是美国的“干爹”——不然你看看美国,每次联合国投票、每次军事风波,都是一口气挺以色列到底。也有人反过来说,以色列不过是美军手里的“耗材”,专门用来搅乱中东,让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忙得分身乏术,哪还有时间挑衅美国?但到底谁才是主角,谁又是棋子?别着急,答案没那么简单。

咱们先捋一捋背景。这场2023年末的新一轮巴以冲突,挑在10月7日爆发,可不是无缘无故。那时候俄罗斯跟乌克兰正在泥潭里打得不可开交,欧洲和美国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东欧战场;与此同时,咱中国近些年在中东的斡旋和投资力度加大,让老美如坐针毡。美国要维护中东霸主的地位,自己又不想亲自下场,正巧以色列“有这意向”,于是兵戎相见成了美国的一张牌。而普通百姓怎么看?以色列街头,示威游行此起彼伏,不满战争、要求和平的声音比以往更大。加沙难民的哭声,随着网络直播走进千家万户。国际舆论也没闲着,一部分站在以色列一边,说“反恐”;另一部分指责以色列是“入侵者”,把加沙说成了人间炼狱。你我都明白,这事情要是搁自己头上,谁能轻松面对?

就在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必然大获全胜、巴勒斯坦已无还手之力时,突然一条重磅新闻引爆网络——伊朗高调表态,不排除直接军事介入!美国第一时间发出警告,甚至表示:可炸了锅:中东什叶派国家连夜磋商,周边阿拉伯国家军队陈兵边境,战争是否会升级成区域大事变,成了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至此,不只是巴以矛盾了,全国性、全球性的矛盾都给引出来了。原本谁是“操盘手”还可以争论,现在谁“收场”,却成了所有人的共同困惑。很多之前不以为意的伏笔“收割”了,比如加沙死难平民的国际同情,引发了全球对以色列的舆论反弹,也让那些一直想要拉偏架的大国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

大战边缘徘徊了一轮,貌似短暂恢复了平静——美国和以色列忙着秀肌肉,沙特、埃及开始和稀泥,各国外长密集飞来飞去。可越是表面平淡,越让人心惊。伊朗对美国的警告——“我们不会坐视不理”,堪称全场最大悬念。战争如果扩大,影响的就不是一两个小国能承受。与此同时,难民压力让周边国家也陷入焦虑。以色列内部的经济、舆论、选举也没放松把控,越聊越偏。这时候,分歧反而更大了:美国国内有人喊“不能再花钱帮以色列!”“不要让自家孩子流血”;欧洲希望局势快点结束;而以色列还依赖美国的支持。世界舞台上的矛盾角力比巴以前线枪林弹雨还要险恶。看着这些变幻莫测的局势,谁敢说局面稳住了?

有些人一本正经地分析,说美国的援助让以色列底气十足,以后肯定能“安居乐业”。这样的说法听着真让人忍俊不禁。按这么算,美国给的钱越多,难道不是把自己拖得更深?可见“金主爸爸”的角色,并没那么好扮。当有人挥着大旗欢呼“以色列太牛了,美国都给他撑腰”,另一边美国人钱包也瘪了,军火商做梦都在数钱。弄到最后,以色列真成了“家有余粮心不慌”吗?内忧外患、全民焦虑、国际上被口诛笔伐,这份“幸福”估计也只有以色列自己懂。反过来看,有人说以色列的聪明全世界数一数二,可国家安全、领导力、民心等大事,却样样成了短板。倘若一个民族的“精明”只是用来算计一时得失,忘了大局,那这种精明是福气还是祸根?就连联合国也都忍不住开怼,历史课本都快写不过来。

你觉得以色列靠着美国支持,中东这一摊浑水真的能洗得干净吗?究竟是美国在利用以色列搅局,还是以色列借着美国的庇护实现自己的算盘?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付出最多的会是谁——美国的钱包?以色列的未来?还是巴勒斯坦人的生命?难道所谓“聪明”的民族,就非得在这场战争里一再蹚雷?外交和妥协真的就一点用处也没有?对于“美以联盟到底谁说了算”,你更倾向哪一方?欢迎在评论区吵一架,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