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驻华大使法兹里在第13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的发言,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澜。 他当着全球外交官的面,公开喊话中国和俄罗斯:“请阻止美国和以色列对我们发动新的打击! ”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国家最后的战略挣扎。 而就在他发言后不到两周,伊朗宣布将于7月22日与中俄举行三方核问题会谈,同一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出赤裸裸的战争警告:“如果有必要,我们会再次摧毁伊朗核设施。”
伊朗这次为何如此急迫? 答案藏在美以的导弹残骸里。 6月中旬,以色列突袭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美军B-2隐形轰炸机随后投下钻地弹,直接炸穿50米深的地下工厂。 尽管伊朗用导弹反击了美军驻卡塔尔基地,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揭露了残酷现实:福尔多核设施的离心机组损毁率超40%,铀浓缩作业被迫暂停。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嘴上强硬:“我们绝不会放弃铀浓缩!” 但德黑兰的决策层心里清楚,单靠自己,根本扛不住下一轮打击。
军事上的溃退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崩塌在于信任。 过去五年,伊朗与美国谈了五轮核问题谈判,但每次都被同一堵墙挡住:美国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铀浓缩,却拒绝解除制裁。 这种“先跪下再谈条件”的套路,彻底激怒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他在内部会议上划出红线:“铀浓缩是民族尊严的底线! ” 而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更是雪上加霜,一边威胁切断伊朗石油出口,一边默许以色列发动空袭。 当《纽约时报》曝出“以色列行动前通知了美国”时,伊朗终于明白:西方承诺只是一张废纸。
绝望中,伊朗把目光投向东方。 7月10日,伊朗外交部突然宣布:中俄将被纳入核问题谈判核心圈。 这个选择绝非偶然。 俄罗斯与伊朗签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约定在一方受攻击时提供情报共享和武器支援。
而中国更是伊朗的“经济生命线”,70%的伊朗石油通过灰色渠道输入中国,新开通的中伊铁路年运力达数百万吨,成为突破美国制裁的关键通道。 伊朗议员甚至放话:“只要中俄点头,我们立刻用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权当投名状! ”
伊朗求助消息刚传出,克里姆林宫立即表态支持三方会谈。 俄罗斯的算盘打得精:通过伊朗,既能牵制美国在中东的兵力,又能扩大在“去美元化能源联盟”中的话语权。
但中国的态度截然不同。外交部发言人仅重申“支持政治解决争端”,王毅外长则强调“反对单边制裁”,却绝口不提军事保护。 这种冷静背后是战略清醒,中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有千亿级能源合作,绝不能被绑上伊朗的战车。
就在伊朗向中俄伸手的当口,特朗普政府亮出了屠刀。 7月22日,美军将驻卡塔尔乌代德基地的警戒级别升至“高度戒备”,B-2轰炸机群携带GBU-57钻地弹转场至阿联酋。美国要求伊朗在8月底前停止铀浓缩,否则发动打击。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的威胁更直白:“伊朗的浓缩铀丰度已达60%,离造核弹只差一步! ”
欧洲的制裁倒计时同步启动。 英法德三国援引伊核协议条款,宣布若8月底前谈判无进展,将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这意味着联合国将全面恢复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和原油出口封锁。 伊朗议员们则在议会咆哮要反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让全球30%的油轮困死在海湾! ” 这种疯狂赌注的背后,是伊朗货币里亚尔年内贬值300%的绝境。
三方会谈的桌上,摆着两个无法调和的死结。 伊朗坚持保留铀浓缩权利,哈梅内伊称这是“主权象征”;而美国要求彻底拆除离心机,中情局报告称伊朗90天内可突破核门槛。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公开指控欧洲:“你们的INSTEX贸易结算机制就是个骗局! ” 事实令人窒息,因惧怕美国制裁,欧洲企业已三年不敢投资伊朗。
中国的处境其实最微妙。 作为伊朗最大石油买家,中国20%的进口原油依赖波斯湾航线。 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上海原油期货价格将飙破800元/桶。 但王毅的“五点主张”依然冷静:反对域外势力干预,坚持分阶段解除制裁。这种平衡术的代价显而易见:伊朗改革派指责中国“见死不救”,而美国国会借机炒作“中国纵容核扩散”。
硝烟味最浓的时刻发生在7月21日。 伊朗防长阿什蒂亚尼紧急访华,请求中方提供防空导弹技术;同日,以色列战机超低空掠过黎巴嫩领空,模拟轰炸伊朗地下导弹库。 美军侦察机则连续三天抵近伊朗海岸线,最近时距领海仅16公里。 德黑兰街头,民众在加油站前排起长队囤积汽油,社交媒体上疯传“战争倒计时30天”。
伊朗的核设施废墟上,离心机的残骸尚未清理完毕。 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核查显示,纳坦兹基地的铀浓缩浓度已从60%暴跌至5%。但物理的摧毁抹不平心理的创伤,当特朗普在推特写下“炸弹随时会落下”时,伊朗驻俄大使馆的灯彻夜未熄,工作人员在凌晨打包机密文件,窗外莫斯科的夜空飘起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