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津巴布韦哈拉雷,一场投资研讨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津巴布韦总统府秘书长塔法兹瓦·穆古蒂,在众人面前直接点名批评部分中国企业。
穆古蒂的指责毫不留情,直指“藏钱”和“小圈子”问题。他公开警告:别把大量美元现金藏在家里,什么床垫下、天花板里,这都是违规行为。
这番话让会场一度陷入尴尬。中方代表们会后匆匆离场,甚至取消了原本计划的合影环节。任谁看,这都像是一场合作即将生变的信号。
然而,数据却讲述了另一个故事。风波过后,今年上半年中津双边贸易额不降反升,突破了19亿美元大关。这似乎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为何一场公开的“敲打”,反而促成了贸易额的增长?津巴布韦政府到底想要什么,而一部分中国投资者又做错了什么?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思。
床垫下的秘密
穆古蒂在研讨会上直言,部分中资企业将“几吨”美元现金藏匿于住所。这些资金没有通过本地银行系统流转,完全游离于津巴布韦的金融监管之外。
对于津巴布韦来说,这不是小事。这个国家长期面临高通胀、本币不稳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急需将所有资金纳入正规体系,以加强宏观调控和税收。
这种“藏钱”行为,直接冲击了津巴布韦的经济主权和财政命脉。它阻碍了国家经济转型所需的资金循环,无疑被视为对国家经济控制权的公然挑战。
一些中国商人对此也有苦衷。他们抱怨津巴布韦官方审批流程异常繁琐,一套手续走下来,可能需要“小半年”的时间。
同时,当地银行系统也不够稳定,效率不高。在他们看来,为了规避风险、保证效率,采取“现金为王”的策略,是一种不得已的“生存智慧”。
但这种“生存智慧”,在津巴布韦政府眼里,却是对金融秩序的破坏。穆古蒂的严厉措辞,正是政府要“立规矩”的明确信号:国家金融体系不容侵犯。
祖坟上的裂痕
除了金钱的冲突,穆古蒂还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矛盾。他带着愤怒指出,有部分矿企为了采矿,竟用推土机推平了当地人的祖坟。
这在津巴布韦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在津巴布韦的绍纳文化中,祖先和祖坟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触碰它们,就意味着触犯了当地最深的文化禁忌。
这种行为,远非简单的土地纠纷,而是对民族情感和信仰的严重亵渎。它使得中国投资者在当地的形象一落千丈,信任基础受到根本性动摇。
穆古蒂还批评了“华人小圈子”现象。他指出,一些中资企业不愿雇佣本地员工,不融入当地社区,甚至不鼓励员工子女就读本地学校。
这种自我隔离,让中国投资者被当地人视为“淘金客”,而非“共建者”。他们被认为只想着快速攫取资源,而不愿与当地社会共同发展。
这种隔阂不仅阻碍了经济合作的深化,更在民间滋生了猜忌和敌意。当经济利益与文化尊重、社会融合脱节时,合作的根基便会摇摇欲坠。
主人翁的觉醒
穆古蒂的公开“炮轰”并非偶然,它深刻反映了津巴布韦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这个国家不再甘心仅仅作为原材料的出口地,它渴望实现经济转型。
自2024年起,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强力推行“矿产本地加工”政策。他要求矿产在增值后才能出口,旨在从“卖资源”转向发展完整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这体现了津巴布韦“主人翁”心态的觉醒:他们要的是能够共同建设产业链,带来技术、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投资者。
而部分中国投资者秉持的“快速开采、快速运走、快速变现”的“淘金客”逻辑,与津巴布韦的新国策产生了根本性冲突。
穆古蒂的“炮轰”,正是津巴布韦政府向所有外资企业发出的明确信号:这里不再是简单的资源攫取地,而是需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家园。
这种系统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标志着津巴布韦正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他们需要的是遵守规则、尊重文化、真正融入当地的合作伙伴。
规则是硬通货
回头看那不降反升的贸易额,恰恰说明了津巴布韦“立规矩”的成功。当那些不合规的“淘金客”被清退或改造后,合规的、深度的合作反而迎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事件发生后,受批评的企业开始遵守当地规则,进行合规化运营。津巴布韦政府也同步收紧了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对银行账户、劳工许可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查。
哈拉雷的这场带有火药味的对话,为所有走向海外的中国资本敲响了警钟。光靠砸钱修路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未来的海外投资,真正的“硬通货”不再仅仅是资本。
它更是对当地法律法规的敬畏、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与在地社会深度融合的能力与意愿。这标志着中非经济合作,正从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迈向一个更加成熟、规范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