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盛顿对巴西挥舞起了一根看似沉重的关税大棒。在原有10%的基础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巴西商品加征40%的额外关税,总税率高达50%,并定于8月7日生效。然而,翻开过往十五年的贸易数据,美国对巴西累计贸易顺差竟然高达4100亿美元。这番名为“惩罚不公”的举动,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贸易战,其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图,以及全球贸易版图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华盛顿的“如意算盘”?
特朗普总统这次签署的行政令,虽然名义上将关税提升到了50%的重税,但细看其清单,却发现其中有不少“门道”。关税豁免了巴西近一半的商品,具体是44.6%的出口品类,这其中包含了飞机、橙汁以及大宗的铁矿石等巴西重要的出口品。
而这份看似“精确打击”的名单,重点瞄准了咖啡、牛肉等55.4%的农产品领域,这通常是巴西农民的生计所系。华盛顿的策略很明确:试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撬动最大的政治影响。
然而,巴西经济的韧性超出了某些人的预估。美巴之间的贸易额,在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7%,这意味着巴西经济对美国市场的实际依赖度并不高。
8月3日,巴西总统卢拉面对美方的举动,回击得异常强硬。他将此举称为“关税勒索”,并且掷地有声地表示:“巴西不是小国,美巴关系必须平等。”卢拉还强调,即使不跟美国做生意,巴西也“饿不死”。这番话,无疑是巴西对抗压力的底气所在。
72小时,一场微妙的“对话”
审视这起事件的关键72小时,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时间点。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对巴西商品加征关税的行政令。仅仅三天之后,也就是8月2日,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在当天宣布,已经批准了183家巴西咖啡企业的对华出口资质。更令人玩味的是,这项旨在扩大巴西咖啡对华出口的政策,其生效日期竟然追溯到了7月30日,与美国关税令签署的日期完全重合。
这绝非巧合。此前,美国关税措施威胁到巴西约800万包原本销往美国的咖啡豆。中方的及时介入,无疑为巴西咖啡产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替代市场。
这正是中巴两国近年来战略合作不断深化的体现。中国作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使得这种“及时雨”成为了可能。今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500亿美元,并且中国对巴西的直接投资存量也增长迅猛。
咖啡之外,更大的棋局
将视角从具体的商品贸易,拉升至更宏大的地缘战略层面,这场博弈的真实棋盘便浮出水面。智库专家分析指出,美国加征关税的真实意图,远超贸易本身。
这首先被视为干预巴西内政的尝试,试图迫使巴西停止对前总统博索纳罗的司法调查,进而影响2026年的大选。其次,这也被解读为对卢拉在金砖峰会上“不需要皇帝”等反霸权言论的政治报复。
更深层次的动机,还在于遏制巴西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的“去美元化”进程。面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双重施压,巴西的反击也绝非单一维度。
卢拉曾明确表态,没有任何外国人能对巴西总统发号施令。这份底气,不仅源于巴西自身丰富的硬通货资源,包括铁矿石、稀土、大豆和咖啡。中国作为其最大贸易伙伴,也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多元化保障。
例如,最近半年巴西对华稀土出口量猛涨了200%。中巴两国还计划共同建设加工厂,这正加速推动产业链的深度捆绑。在多边体系中,巴西也依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去美元化”联盟。
结语:回旋镖的轨迹
回到最初的关税事件,它的结果并未如美国所愿,导致巴西经济的重创或政治屈服。恰恰相反,它加速深化了中巴两国间的合作关系。
美国旨在惩罚的关税大棒,最终却变成了一枚投向自身的“回旋镖”。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关税政策已导致本国消费者每年额外支出超过1000亿美元。
这种单边主义的极限施压,不仅未能实现其政治目的,反而侵蚀了美国自身企业的市场机会,甚至间接动摇了美元的霸权根基。卢拉总统“没有外国人能对巴西总统发号施令”的底气,不仅源于巴西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制度工具,更源于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更多选择与机遇。这起事件清晰地标示出,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单边主义的强制性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