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预测,未来20年亚洲最强5座城市,看我国上榜几座

如果有人真当亚洲城市“实力榜”还只是东京、首尔的老把式,那也只能说,这个世界确实还活在梦里。

日本《朝日新闻》新近甩出一份惊人预测,称二十年后,亚洲五强城市里中国能拿3席。看起来像是在夸中国,结果细看其实全是门道。榜单排行东京第一,就像打分时手一抖,怎么都要把自家小孩默默往前推一把。

东京曾有过高光。全盛时期,日本一半的经济都会往这座城市里倒。当年索尼、丰田、三菱日联全都挤在这里,全球排名进前三。

可现在呢?东京变老了。老龄化率超过30%,劳动力成了稀缺品。人口1400万,经济增速却常年不到1.5%。科技上的优势一天天被稀释,制造业的辉煌更只剩下回忆。日媒对这些不顺眼的地方闭口不谈,唯有捧东京能捧得下。

这种自我陶醉就和给自家娃评优,总得捏着鼻子上点分数,是不是事实都先放一边。

紧接着第二名,韩国首尔成了新晋“关系户”。首尔是韩国GDP的绝对支柱,教育资源丰富,外资扎堆,娱乐和时尚产业也成了“韩国独秀”。但盘子其实不大,600多平方公里挤满了将近1000万人——每平方公里塞进1.66万人,别说未来扩张空间有多“大”,连空气都快被挤不动了。

而且最尴尬的是,全球最能打的贸易港,首尔连影子都没有。进出口、航运,本就是短板。轮到日媒做榜单,盟友的面子不能不给,这点距离就直接当没看到。

这种操作,大致和给朋友家孩子开后门差不多。只要站对了队,分数高低早就是其次。

等到榜单第三名,上海终于上场。2024年一季度,上海GDP突破1.11万亿元。日企6600家把上海当第二家园,有的直接在这设置亚洲最大生产中心。“一带一路”沿线1200家企业借上海走出去,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数字化升级、金融科技,上海不仅在中国是头号选手,全球也排进前三。

但日媒在这里又玩起了“小心思”。该涨的分全给压下去,就像老师担心好学生抢了风头,生怕自家“优等生”被比下去。

北京排第四,全球公认的科研一哥。2023年全球科研城市,北京妥妥排第一。人工智能专利,没谁比得过。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1.6万亿元,计划到2030年让其成为世界数字经济范本。中央商务区“亿元楼”遍地开花,年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四座,全球商务吸引力排第七,亚洲第二。

北京优势明显,可在这张榜单里,就得变身“被压制对象”。比首尔强多了,硬是被拿来垫底,还得配合“日韩友情”。明着夸,暗里扣分,这点小算盘放到明面上都不带脸红的。

再往下看,排名第五的深圳,就像是被强行“安慰奖”一样。一个从渔村逆袭成国际大城的典型案例,华为、腾讯、比亚迪全蹲着。5万多名百万富翁,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九,比纽约、伦敦还牛。科技、数字、金融全面开花,每年都拿资本、政策双重加持。但面对日媒“分配配额”,只能捞个第五。

最离谱的,其实是中国明明有不少城市早就具备亚洲一线实力。广州、天津、重庆也好,依托制造业和政策资源,经济和人口体量任何一个都能正面对上日韩城市。榜单却像个“流量阀”,只肯松给三座中国城市一条缝。

新加坡的金融、航运、外资,2021年吸引来的外资多达1120亿美元,在全球眼里是金融宠儿。哪怕只有728平方公里,天花板也不是日媒能随便盖的。结果这份榜单七拐八绕,就是怕把新加坡排进前五,怕自家主场气氛太差。

说回来,吉隆坡同样值得一笔。握着马六甲海峡的牌,年接待游客量是总人口的六倍,城区地标、文化融合,外地游客连夜排队拍照。但马来西亚经济单一、太依赖旅游,抗风险能力确实偏弱。就算吉隆坡能“爆冷”,榜单也不愿冒险多给一个名额。

比较日韩来说,过去的荣耀现在愈发难维持。日本经济被美国利率缠住手脚,日元大幅贬值。韩国国土太小,扩展机会少。两国大城市都被天花板死死按住,苦苦挣扎。

日媒这份“哈利波特式榜单”,讲东京、首尔时全晒光优势,到了中国城市要么弱化数据,要么故意点到为止。这种排名方式不叫预测,只能叫心理按摩。日本经济艰难,靠着榜单维持最后一份信心。

但城市崛起,拼的始终是真功夫。中国城市GDP增速、科创实力、产业升级,扎扎实实领先东京、首尔好几圈。上海的国际航运,北京的科研投入,深圳的创新势头,都是脚踩数据踩出来的路。三座城市能挤进榜单,靠的不是人情、不是宣传,而是撑得起的硬实力。

道理很简单,一份裁出来的排名,不会妨碍中国城市走在亚洲最前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后拼的,还是谁能把数据攥在手里。

榜单,可以用来刷存在感。城市实力,才是写进未来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