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和外地人,到底谁更离不开谁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好怀念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啊!那时候外来人口少,街坊四邻都是打小认识的老街坊!没有安装防盗门窗的。记忆里最早来京的外地人,也就是弹棉花的和炸油条的那几位了。

说到现在,北京人常觉得外来人口太多,城市压力太大。可不少外地朋友讲,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没外地人北京就得“饿死”、没法运转,说他们是来建设北京的。听起来,倒像是北京人离了外地人就活不下去了?

咱不妨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孩子上小学那会儿,全班37个孩子,北京本地的就12个;到了初中,25人的班里本地孩子只剩7个。修了那么多地铁,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的,大半是外地口音。北京的医院,挂号排长队的,看病一等半天的,里头有多少是外地来京求医的、或是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街边林立的商铺饭馆,老板伙计多是外地人,可租的铺面,不大多是北京人的房子?公交车上,南腔北调也是主流。走在北京街头,耳边常听到各地乡音。

那么问题来了:北京人真离了外地人就不能活?这么多外地人,难道个个都是奔着“建设北京”来的?当然,咱不否认,很多外地人为北京的发展出了大力,北京人心里有数。像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快递员,他们的辛苦付出,北京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会装看不见。可要是单纯强调“北京人离不开外地人”、“外地人都是来建设北京的”,这话就有点偏了。学校的老师、校舍,医院的医生护士,地铁的司机、工作人员,公交车的司机,还有提供铺面的房东… 这些不也都是北京人和北京的资源在支撑?他们所做的一切,难道只为北京人服务?那多出本地人数倍的外地人,就不需要这些服务了?

说到底,这些公共服务和资源,是所有人(包括本地人和外来者)共同使用、共同依赖的。如果说是为生计来北京挣钱,这理由实在,北京人没话说。可要不说挣钱,非说成“北京人离不开我们”、“没我们北京人就活不了”、“我们都是来建设北京的”,这话听着就有点不太公道了。

说北京人离了外地人没法活?可每到春节,北京人反而觉得清静舒坦了不少,出门办事也方便了。这又该怎么说呢?

说到底啊,北京就像个热闹的大杂院。原住民和新住户,各有各的活法,真要分开,谁离了谁都能过。但凑在一块儿,才有了这热腾腾的“烟火气”。至于谁更离不开谁?可能就像一碗地道的炸酱面——酱和菜码,少了哪样都不够香。可非要争个主次高低,那这碗面的滋味,可就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