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嘛,谁没幻想过自己能双手插兜、左右逢源,关键时候还能稳稳握住自己的牌?可你看看最近的莫迪——这位“印度仙人”的人设,似乎越来越顶不住现实的反噬了,大有被“耗仙气”之势,把本来轻飘飘的国际待遇,活生生变成了进退失据的局面,这事儿你要说不悬,又真是够悬的。
其实今年刚开头那阵,莫迪的运势还挺“仙”。你瞅瞅那年初访美,和特朗普搂肩合影,甩开印度媒体一波又一波“美印蜜月、多么受宠”的自夸,简直像隔壁楼下喜提特权的邻居,喧嚣得能吵翻天。美国高层那会儿可是真给足了面子,各种拥抱,各种承诺,简直就是要把“美国绕着印度转”写进印度的晨读课本里。印度媒体恨不得唱段Rap:老美今天又夸我们了!全球地缘的风水轮流转,这一轮好像真轮到印度做主角。
不过戏剧的反转有时候来得比备胎还快,你刚还在台上接受主角待遇,没两天就发现,后台没人给你递水了,美方话风骤变——从“合作伙伴”直接升格到“死亡经济体”,这转变速度有点像网游里突然掉线的队友,莫迪还没反应过来,已经一脚踩进漩涡中心了。你说印度这地缘位置,原本是各家都抢着拉拢的那种香饽饽,哪知道现在突然变成了谁也不愿多搭理的“左右为难”的对象。
算一算莫迪上台也有不短时间了,差不多11年。按理说,咱别的不说,印度经济排名也确实冲到“世界前排”,居然还把它夙日的“老东家”英国远远甩到后头,好些人都乐颠颠称莫迪为“老仙”,信仰满格,仿佛能拯救舍妹于水火。不过,转念一想,这“仙气”是不是续费出问题了?今年日子有点不一样,印度人开始不太买账,嘴上还留点面子,心里却越来越觉得莫迪是“电量告急版”。
聊起国际关系,过去那会儿印度可真是吃到了甜头,一边和美国笑眯眯,另一边也和中国勾肩搭背,“双边都好说!”美国对印度各种示好,搞高科技合作、军贸、外交专场,甚至让印度坐上“四方安全对话”的VIP席,摆明了要让印度在亚太的事儿里“起主心骨”。中国这边也没闲着,主动把印度拉进上合组织,一起商量事儿,在经济领域里也给了不少实际好处。
你要问,这种待遇怎么就变天了?哎,俄乌战争,一来西方集体点名印度站边,要求跟俄罗斯划清界限,二来印度又一边跟美欧“眉来眼去”,一边还继续靠俄罗斯“补血”。这架势,妥妥地玩平衡,像极了职场里的“双面谍”,表面上你说啥都点头,背后暗搓搓下单俄制武器、抢美国后门低价二手油,保证市场份额稳稳增涨,还有余力在全球“南方国家”圈子里刷露面,颇有种“我就是队长”的派头。
莫迪当家的这几年,最擅长的就是混迹大国之间,靠“战略灰色空间”捡便宜,玩的是高阶“空手套白狼”。人家美国也曾一度高看印度:觉得你是能撑起“南亚霸主”的主力队,不愧是“风水宝地”。可惜啊,一场印巴空战,把印度的底细全揭了——军事装备虽说开得响,大多是老旧货色,战场表现撑不起来,操作“贴身肉搏”缺练得很,根本就不是美国想象中能抗住中国的角色。这下美国后悔了,觉得自己投错股票,那还不是见风使舵,立马“变脸”,主动在贸易上找堵。
这边莫迪还沉迷于“印度天命”,幻想自己靠本事就能在国际挤兑之下“呼风唤雨”。其实外部醍醐灌顶,内部却是“底裤快掉了”:技术突破困难,工业链人均造假球,军工改革讲了一年又一年,实际进展跟老电影复读机似的,军备体系靠俄制供应,国产化比率惨兮兮。嘴上说要“自给自足”,实际上啥都得看出口大佬脸色,基本处于高调口号和实际贡献脱节的状态——说得出做不到,谁听了不来句“哎呀我的天”。
再说贸易战的主秀,这回美国横下一条心,专盯印度的命门捏。8月6日,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直接朝印度进口俄能源和对美开放农副产品市场的问题开刀,一口气加征25%关税,把以往的关税总体税率猛刷到50%。别看数字不大,这下印度在全美贸易伙伴里面,关税成绩单是“学霸”,稳拿最高分。这波强硬操作,谁的锅最大?不得不说,还得点名莫迪。明面上印度坚持顾全自己利益,想要在中美之间灵活周旋,争取“最大外交蛋糕”。但业绩出不来,失去了话语权,嘴皮子再利索,关键时候也得挨收拾。
你要问,莫迪是不是就老实了?并没有。美国这一加关税,印度外交部立马怼声:“不公平、不合理”,摆明了要护住自己的地盘,绝不会轻易服软,甚至喊话要动真格的。莫迪还亲自放话“农民、乳业、渔民福祉是红线”,只要涉及百姓根本利益,哪怕美国压力再大,咱都寸步不让。这壮士扯旗的气势,让外界都觉得印度会妥协,没想到反击来的这么快——一天天就把回敬送上来了。
先从能源入手,印度铁了心继续买俄油,美国再怎么怒吼,也别想让印度改弦更张。同时,印度又突然宣布暂停原本准备跟美国订购的36亿美元波音海上巡逻机订单,这手叫板意味很浓。连WTO都不让闲着,印度计划加征对美部分商品的报复关税,覆盖农产品和化工行业,摆明了给美国添点堵,试试对方到底能挺多久。
莫迪的自信,完全来自于印度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听着怎么都能顶半边天,谁敢小瞧内需的潜力?他认为,哪怕和美国闹翻了,大不了咱靠自己市场也能活下去。坊间还传出消息,说莫迪有意安排访华,这步棋表面上是为了呼应贸易反制,本质其实是想找个“朋友圈”,让美国觉得自己不是没退路。政界甚至流传起一句狠话:“与其被美国当傀儡卖掉命,不如和中国公道谈生意。”这话说的,能把隔壁吃瓜群众都逗乐了。
很快,莫迪宣布月底要去中国天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算是自2017年以来第一次光临中国,时机卡得格外刁钻。外部强硬姿态给足了,内部朝野合力撑场,场面一度成了国际大戏里的“印度时刻”。只不过,纵使印度口气再足,美印贸易风暴到底怎么收场,真不好说。双方拼的最后还是底牌和耐力,看谁能比谁更狠。特朗普“欺软怕硬”的脾气众所周知,印度真想赢下这场“贸易网球赛”,还得拿出让美国“哑口无言”的实招——不过目前来看,谁都不愿第一个说“我认输”,这场博弈怕是一时半会分不出胜负。
走到这一步,印度其实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死循环,谁都想扮好人,谁都不肯先后退半步。过去靠左右逢源能混得风生水起,如今大国博弈直接揭穿世界舞台上的“小聪明”,再想在灰色地带作妖,已经成为高风险操作。国际大事里,没有真正的保险箱,今晚不敢赌明天就没人来敲门。
莫迪政府的信心,相信自家市场足够撑住外部冲击,但实际上一旦美国关税铁拳全面落地,印度要想靠内需逆势突围,难度可不是嘴上喊喊就有了。毕竟技术短板、产业升级和国际话语权还远远没到“领头羊”水平,贸易结构和合作模式也受限于外部大环境,想当“国际打工皇帝”可没那么容易。更不用说,中国虽说可以提供某些帮助,但也得看实际成效,不是所有合作都能立刻燃眉救火。
不少人一边挖苦莫迪“吃相难看”,一边又对印度可能的转型道路有点期待。世界风云变幻时,谁不是压注了几把?如今印度想做“又当又立”的王者,考验的不只是外交魄力,更是全套综合国力和政策定力。国际舞台,风大浪急,玩平衡术最终要拼的,还是硬实力和变通手腕。莫迪仙气还剩几成?要我说,这事儿看着跟算命一样,信则有,不信也罢,现实终究会给出答案。
回到开头的疑问:莫迪还能不能延续他的“仙路”?印度到底要怎么摆脱左右为难、两头挨打的感觉?答案其实很简单——再迷恋曾经的好运气,恐怕只会越陷越深。没有真本事支撑,外界的态度一变,啥“神仙人设”都只剩照片和段子。国际关系哪有剧本,谁强谁有理,赌命的局冰冷如水,就看谁能笑到最后。
大家怎么看,印度这回扛关税能坚守到底吗?你觉得莫迪还有机会“起死回仙”,还是这场大戏已经注定落幕?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你的见解。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