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底,淮海战役进入胶着。国民党徐州“剿总”面对解放军重压,总司令刘峙已闻风而逃。副总司令杜聿明无奈下令,其所部向萧县、永城方向突围,原意是寻求一线生机,却未料此举正中解放军下怀。国民党军这场仓促的“大撤退”,最终在解放军精准情报、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以及多路部队的协同追击下,演变为一场决定性的大围歼。
此役的关键,首先在于情报的超前获取。早在11月26日,华野十二纵队35旅105团,在团长何传修的带领下,就已精锐出击,成功突袭了徐州郊区的机场。他们不仅证实了国民党“剿总”总司令刘峙已乘机溜走,更首次截获了杜聿明下达全军突围命令的核心情报,为后续行动提供了直接依据。
到了11月30日下午,战场的态势逐渐明朗。华野九纵的侦察营深入敌后,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大部队正向萧县方向集结。通过对俘虏的审讯,他们进一步确认了敌军将取道永城南下的具体意图,这无疑印证了之前关于撤退路线的判断。
几乎同一时间,豫皖苏军区3分区萧县县委的情报网络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截获了国民党军明确决定于11月30日“放弃徐州,出来再打”的详尽计划。这份情报至关重要,副司令员邢天仁随即火速将其上报至总前委政委邓小平,形成了对敌情研判的完整闭环。
傍晚时分,勃海纵队7师报告徐州城内有隆隆声响,侦察员证实敌有弃城逃跑企图。这些来自不同层级和渠道的情报迅速汇聚,使得解放军最高指挥层对国民党军的动向了然于胸。此前,华野副参谋长张震也已对敌军弃城有所预料,并开始调整兵力部署,一切尽在掌握。
布局设局,等待鱼入瓮
在听取豫皖苏军区的汇报后,总前委政委邓小平迅速与各位首长研判,果断决定调动部队出击,并将任务明确分配给相关战区。此举展现了在瞬息万变战场上,指挥层及时把握战机的卓越能力。
为实施有效追击,张震副参谋长向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健民下达了指令。他指出,部队初期暂不应立即拦截,而是应等待国民党军完全脱离徐州防线,进入野外开阔地带后再实施大规模包围歼灭。这策略旨在避免在坚固设防阵地硬碰硬,追求在运动中歼灭敌军。
与此同时,邓小平政委特别强调了永城总兵站的战略重要性。他指示豫皖苏军区3分区,必须组织严密防卫,确保兵站物资无一损失,彻底断绝了国民党军可能利用此地进行补给的希望。
3分区迅速行动,不仅疏散了兵站内所有战略物资,更在永城北部的沱河南岸构筑了三道坚固的防御工事。张国华司令员也奉命率领四个团迅速赶去支援,确保了所有物资的安全,使永城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总前委根据获取的情报,还立即命令华野九纵向西方向追击。此举意在对逃窜的敌军形成有效的堵截态势,为后续的全面围歼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将国民党军的突围企图彻底粉碎。
铁骑狂奔,收复徐州城
国民党军开始撤离的12月1日,华野迅速命令勃海纵队“迅速查明徐州情况,并向徐急进,占领徐州”。勃海纵队7师反应迅速,当日下午4时便直扑徐州。晚10时,该师成功进入徐州城内,与先期抵达的华野一纵、十二纵侦察部队会合,徐州这座战略要地被解放军有效控制。
12月2日凌晨1时许,张震同志向赵健民下达了关键指令。他确认勃海纵队已进入徐州市区,并命令赵部“全速追击”逃敌。这一命令的下达,标志着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的全面追击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赵健民立即指挥部队直插萧永公路,在萧县西部迅速追上了仓皇撤退的国民党军。解放军指战员毫不犹豫,大胆穿插、迂回包围,俘虏了众多敌人。拂晓时分,他们更是追上并缴获了国民党联勤总部50余部完好的10轮大卡车,以及大量弹药辎重和装甲车,重创了敌军的补给系统。
华野十二纵队也未曾懈怠,当其先头部队通过萧县和永城之间公路两旁时,对正处于混乱撤退中的杜聿明直属队发动了突然袭击。国民党军瞬间溃不成军,顷刻间数百人被俘。此役,解放军缴获了6门重炮、60多辆汽车及一辆刘峙自用的小汽车,进一步瓦解了敌军的指挥体系和抵抗意志。
当日拂晓,勃海纵队及11师主力相继进入徐州城,标志着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彻底回到人民手中。徐州的解放,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宣告了国民党军在此次撤退行动中的彻底失败。
笔者以为
杜聿明指挥的逾30万国民党大军,在撤离徐州途中彻底陷入了战略困境。尽管国民党军试图突围,但在解放军的持续压迫下,其庞大的队伍最终未能成功逃脱,被牢牢包围在陈官庄一带。永城总兵站的物资在解放军的严密防卫下无一损失,为战役提供了坚实后勤保障。
徐州的彻底解放,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这场战役充分印证了在复杂大兵团作战中,情报研判的先决性,指挥员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以及部队高效执行力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