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北军的实力,张学良若抵抗能打赢日军吗?答案就在一组数据里。
引言
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件。
张学良则命令东北军采取“不抵抗”的策略。
这个指令的目的是什么?
东北军当时的军事实力,如果选择抵抗迎战,胜算有多大呢?
东北地区被占领了。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军队在沈阳附近的一个地方炸坏了铁路,然后把责任推给了中国军队。
关东军很快就向北大营开炮,并对沈阳进行了全面进攻。
在一个混乱的晚上,张学良给东北军下达了重要指令:
“别抵抗,别动,把武器放进仓库,宁死也不屈,一起为国捐躯。”
第二天,张学良在协和医院接受天津《大公报》记者访问时,再次明确了他的观点:
我已经指示我的队伍,对于日本军队的挑衅,不要做出反击。所以,北大营里的士兵们早就被要求把武器收起来,放在仓库里了。
因为有一个不抵抗的命令,北大营的8000名士兵竟然被只有300多人的日军打败了。
九一八之后,东北地区并没有完全被占领。
在黑龙江省,马占山依然掌握着控制权。虽然吉林的熙洽已经向日本人投降,但李杜和丁超等领导的抗日队伍仍然非常强大。
在辽宁西部的锦州和东部地区,人们非常反感日本人,大家和士兵们不断地进行着抵抗日本的活动。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局势其实非常复杂,双方势力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
在这个重要时刻,全国各地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锦州。
南京政府命令张学良带领东北军守住锦州,不能再次放弃这个重要的地方。
最终,日军还是控制了锦州,张学良的军队只好撤退到关内。
锦州的丢失让张学良和东北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这导致他们在东北的地盘大大减少,只剩下长城以北的热河一带了。
这时,日本在满洲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并在他们的建国声明中,将长城以北的东北四省,包括热河地区,都宣称是他们的领土。
1933年2月11日,国民政府的宋子文到北京,和张学良等二十多位将领一起发出了“保卫热河”的电报。
在这次保卫战里,张学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在军事调动和人员安排上的错误,导致防御力量变弱,指挥系统也变得混乱。
在热河的战斗很快结束了,仅仅持续了不到十天,主要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和组织上的混乱,导致防线被日军突破。
热河抗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东北地区全部被占领。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起点。
那时候,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项政策,叫做“攘外必先安内”,意思是说,在抵抗外来侵略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国内的问题。
这个政策让人们对日本侵略持消极态度,并采取了“不抵抗”的立场。
国民政府期待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结果不仅没挡住日本的侵略,反而让东北三省很快被敌人占领。
军队人数的差异
当我们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很多人觉得,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和火力远不及日军,所以那场战争特别艰难。
到了1931年,东北地区的局势就不是这样了。
那个时代的东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经济比较繁荣的区域。
在张作霖统治的时候,东北地区的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在全国名列前茅了。
那时候,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七成,森林覆盖率达到了全国的三十七%,同时,它的出口贸易也占了全国的三十七%。
东北地区拥有全国一半的石油资源,铁矿储量更是达到了79%,煤炭产量也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东北地区的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繁荣,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东北地区的工业实力非常强大,特别是军事工业的进步,给东北军带来了坚实的物资支持。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东北军在全国的势力和实力都是顶尖的。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无论是人手还是武器,都比日本关东军强一些。
当时的关东军主要由一个师团和六个铁道守备大队组成,总人数大约有一万多人。
加上其他可用的军事力量,总兵力大约有三四万人。
东北军凭借强大的实力,总人数约有40万,其中包括25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和10个炮兵团。
那时,张学良为了帮助蒋介石,把东北的精锐部队和大部分炮兵都布置在了平津地区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
虽然如此,驻扎在东北的正规军也有十六万人,另有四万多名非正规军。
这支大军不仅人数众多,装备和训练水平也更加出色。
东北军那时候有六百多门大炮和中型火炮,两千多门迫击炮,还有两千多挺机枪,步枪更是数以十万计。
除了这些,东北军还有15辆坦克。
相比之下,日本关东军只有200挺机枪、150个手榴弹筒,还有40门火炮,却没有飞机和坦克。
九一八事变里,沈阳北大营的战斗特别引人注目。
九一八那天晚上,日本关东军的一个小队,大约有五百人,进攻了驻扎在北大营的东北军。
那时候,驻扎在北大营的是东北军的独立第7旅,他们的人数超过7000人,再加上3个特种部队,总共有超过1万人。
第7旅是东北军里的强军,装备好,训练也很棒。
这个旅不仅有战车队、迫击炮连和重机枪连,还配备了12辆轻型坦克、6门84毫米迫击炮和12挺马克沁重机枪。
第七旅的军官们水平很高,大多数都是从军官学校毕业的,有些人甚至还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
这些战士们的知识水平都不错,基本上没有不识字的,最少也都有小学以上的学历。
除了第7旅外,沈阳还有由原第20师改编的公安总队黄显声部,以及东北空军、海军和宪兵司令部直属部队。
这些部队组成了沈阳的坚固防线,形成了强大的防御能力。
如果这些力量能够被有效组织起来,并且统一指挥,勇敢地抵抗,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
不说一定能打败关东军,至少也不会那么惨败,也不会让日本那么快就赢得胜利。
资源支持
从东北被占领后,日本掠夺的资源和我们遭受的损失来看,也能看出当时东北是有能力与关东军抗衡的实力的。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期间,大规模地抢夺了当地的工业资源。
根据伪满洲国的统计,从1931年开始,日本从东北地区掠取的生铁和煤炭数量大幅增加,每年都在增多。
东北的煤炭在日本进口煤炭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大约是70%到85%。1934年,日本从东北抢走了5266多万吨生铁,这占了他们进口生铁的77%。
这些物资运回日本后,被立即用于制造武器,为日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物质支持。
军方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在东北地区的15.5万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中,只有辽宁的4万多和吉林的几千名士兵成功撤回了关内,其余大部分部队要么向敌人投降,要么被日军消灭,导致了大量武器装备的丢失。
据统计,沈阳的损失也非常巨大。
共有一百多万支步枪,近三千挺机枪,六百多门各类火炮,两千五百多门迫击炮,以及超过一亿八千万发子弹。
另外,我们还获得了265架飞机和12辆坦克。
除了武器装备,沈阳兵工厂的沦陷影响更大。
奉天造兵所,也就是后来的东三省兵工厂,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
自从张作霖于1921年创建了奉天军械厂,这个地方就成了东北军事制造的心脏。
随着东北被占领,这座兵工厂也被日本人控制了,成了他们在中国东北进行军事扩张和侵略的重要帮手。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的兵工厂已经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拥有很多复杂的大型机械,生产流程高效有序。
以东北军常用的七九步枪子弹生产为例,1924年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让兵工厂的日产量达到了十万发,比1920年提高了九倍之多。
兵工厂还开始生产日式的火炮,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制造了566门不同类型的日式火炮。
因为东北军在事变后匆忙撤退,没有及时转移或破坏兵工厂,这使得日本关东军很快控制了这些工厂,并利用它们来制造军事装备。
原先为中国军队制造武器的工厂,后来被日本侵略者用来生产军火了。
“不反抗”政策
既然东北地区和东北军都很有实力,张学良为什么还要下不抵抗的命令呢?
这背后肯定与蒋介石脱不了干系。
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在国民政府的地位变得非常重要,他在政治决策上与蒋介石的意见也很一致。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党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针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围攻。
1931年7月,万宝山事件之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蒋介石头疼这件事可能会点燃全国人民抗日的火苗,这样一来,他对付红军的计划就要受影响了。
所以他主张先稳定内部再抵御外敌,先清除腐败才能防止问题发生。
蒋介石家的基本政策,对外是妥协退让,对内则是坚决进行“剿共”战争。
1933年4月10日,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并进一步侵占了热河地区。
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蒋介石还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上。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面对沈阳越来越紧张的情况,蒋介石对张学良等东北军的将领们只是淡淡地说了几句。
他觉得现在的情况不用太担心,因为有九国公约和国际联盟的限制,日本不会轻易侵占我们的土地。
这表明他们误判了日本的扩张野心,也高估了国际形势。
张学良内心的原因是他对大局的意识不强,再加上对东北军的实力缺乏信心,也可以理解为他有害怕日本的情绪。
1990年,张学良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对“九一八事件”的看法有误。
他当时觉得日本只是在搞一些小动作,没想到他们会来真的发起大规模的攻击。
为了防止事情变得更糟,他下令不要抵抗,希望这件事能和平解决。
当时负责指挥的张学良没有准确理解日本军队的真实想法和目标,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这导致了重要的战略错误。
实际上,九一八事变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对中国发起挑衅。
以前发生过类似“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的情况,每次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了,这让东北的军队对这类事情变得不太在意了。
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因为情报不够充分以及对以往妥协处理方式的依赖,张学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东北地区轻易被日本占领。
张学良心里一直害怕日本,这让他对东北军的力量没那么有信心。
1929年7月,张学良在解决中东铁路问题时,对苏联态度坚决,这引发了中苏之间的军事冲突。
这场战斗没超过五个月,最后东北军遭受了重大失败。
张学良谈到中东路事件时说:
那场战斗非常惨烈,我们有一个旅全部牺牲了,旅长是韩光弟。整个旅的人都没了,有的自杀,有的在战场上牺牲,全军覆没。
中东铁路之战的失败让张学良深受打击,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自己和外国强国有着巨大的实力差距。
原本以为自己很能打的东北军,在面对苏联强大的火力时,几乎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日本关东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俄国,这让张学良从害怕苏联转变为更加惧怕日本。
原先满怀信心的他开始觉得对抗日本必输无疑,因此在面对日本时变得非常谨慎,不敢轻易采取行动。
在热河抗战的时候,张学良还是害怕打仗,他指望跟日本有牵连的汤玉麟能在平津地区起到缓冲的作用。
面对战争,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害怕,而不是想要战斗的勇气。
这种还没开战就害怕的心理,当然也影响了东北军的斗志和战斗决心。
“九一八事变”因为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地区的迅速沦陷,这真是让人感到无比痛心。
假如那时候国民党政府能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果断采取抵抗行动,历史或许就会变得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刘庭华在《大连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5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与东北沦陷》,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一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全文共14页。
姚云炤在《铁军》杂志2023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九一八事变中的军工损失》。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我国军工所遭受的损失情况。
尤冬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奉天造兵所的生产能力和它对经济的影响。这篇文章从第30页到第33页,详细分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军工生产和经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