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关门越来越多,生意确实难做!

店铺关门越来越多,生意确实难做!

巷口的杂货店挂出"清仓离场"的红幅时,老板娘用胶带粘住不断脱落的字,动作里带着一种麻木的熟练。这已经是半年来这条街消失的第五家店——从生鲜超市到服装店,从五金行到咖啡馆,玻璃门上的"旺铺转让"像一种传染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蔓延。有人说这是"市场淘汰",有人怪"电商冲击",但掀开表象,这场关店潮里藏着的,是实体经济被多重绞索勒紧的窒息感,是时代转型期无法回避的阵痛与荒诞。

一、电商不是洪水猛兽,却是抽血管道

总有人把实体店的死亡归咎于电商的"降维打击",但真相远比"线上打败线下"复杂。当某外卖平台抽成比例从15%涨到23%,当直播带货要求商家"全网最低价"否则下架,当社区团购用"9.9元五斤苹果"的补贴挤垮菜场小贩——电商早已不是简单的销售渠道,而是变成了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抽水机"。

一家开了十年的蛋糕店老板算过一笔账:在店里卖一个68元的生日蛋糕,毛利30元;在平台上卖同样的蛋糕,扣点15元、推广费8元、包装费3元,到手只剩22元,还得承担"差评罚款"的风险。更致命的是"二选一"绑架——不入驻平台会被流量封杀,入驻了就沦为平台的打工仔。这种"线上吸血、线下失血"的游戏里,没有赢家:消费者看似买到低价,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家门口的便利;商家要么被平台榨干,要么被挤出市场,最终留下的只有垄断的平台和凋零的街道。

二、租金是吞金兽,更是悬顶之剑

"辛辛苦苦忙一年,不如房东涨个租",这句流传在店主间的自嘲,道尽了实体经营的荒诞。某商铺中介的内部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商铺租金回报率已从2015年的5%降至2024年的2.3%,但租金涨幅却跑赢CPI两倍。更畸形的是"转让费"——一家20平米的奶茶店,转让费能炒到50万,相当于十年租金的总和,而这笔钱最终都要转嫁到商品价格里,或者压垮创业者的资金链。

一位在大学城开书店的老板说:他的租金每年涨8%,但学生客流因网课减少了40%,"涨租通知比进货单来得还准时"。当房地产的泡沫通过租金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一铺养三代"变成"一铺坑三代",店铺关门就不再是经营问题,而是被资本游戏淘汰的必然。

三、消费降级不是没钱,是不敢花钱

街头的服装店挂着"全场三折",但试衣间依然冷清;超市里临期食品区排起长队,进口商品货架却积了灰——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心态的集体转向:当房贷月供占去家庭收入的50%,当孩子的课外班费用超过父母工资总和,当35岁危机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人们不得不把钱攥得更紧。

某连锁餐厅的菜单悄悄发生了变化:28元的小炒肉换成了18元的肉末茄子,38元的酸菜鱼分量减了三分之一。老板无奈苦笑:"不是不想做品质,是客人只认价格。"这种"低价换生存"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商品品质下滑、商家利润萎缩,形成"消费萎缩—生意难做—关店潮"的死循环。

四、制度性成本,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租金和电商更隐蔽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制度性成本"。一家开在老城区的面馆,因为"招牌尺寸超了3厘米"被罚款2000元;一家社区便利店,一年要应付消防、卫生、工商等七八个部门的检查,每次"整改"都要花上千元;甚至有店主因为门口台阶放了个擦鞋机,被认定为"占道经营"而没收设备。

这些看似合规的"管理",在小微企业那里却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某调研显示,个体工商户年均要花150小时应对各类检查,相当于损失近20个工作日的营收。当经营精力被琐碎的行政成本消耗,当"合规"比"经营"更重要,店铺的生存空间自然被挤压得越来越窄。

五、不是生意难做,是时代变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处在一个"旧模式失效、新模式未立"的转型期。传统实体店依赖的"地段+流量+差价"逻辑,在电商透明化、消费理性化的浪潮下早已失灵,但新的生存逻辑还未形成:有人尝试"线上线下融合",却发现技术投入比租金还贵;有人转向"体验式消费",却被高成本拖垮;有人回归"社区便民",却抵不过社区团购的补贴轰炸。

一位开了二十年五金店的老板关掉店门时说:"不是我不努力,是努力的方向不对了。"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当整个商业生态被资本、技术、政策重新洗牌,个体的挣扎在系统性变革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

结语:别让城市只剩下钢筋水泥

店铺关门的背后,消失的不只是一桩生意,更是一个社区的烟火气。当杂货店变成快递柜,当菜市场被生鲜仓取代,当街角的咖啡馆换成连锁快餐店,我们失去的是邻里间的熟络,是消费的多元选择,是城市应有的温度。

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苛责商家"不够创新",也不是幻想"电商退潮",而是要斩断资本无序扩张的锁链,降低实体经营的制度性成本,让"开店"回归"服务"的本质。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线上的便捷,更需要线下的温暖;既需要资本的活力,更需要给个体留出生存的缝隙。

当最后一家社区老店关上灯,黑暗里消失的,可能不只是一家店的灯光,还有普通人对生活的踏实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