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岳飞后人写信给中央,请求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结果如何?

1952年,有封信被送到了中央,毛主席看到了,觉得挺特别。写信的人,毛主席其实并不认识,但他祖宗,毛主席可是老早就很尊敬,心里头挺有共鸣的。

因此,由于爱屋及乌的情感,毛主席对那封信给予了高度的,还亲自写了批示。

那么,是谁给毛主席写了信呢?毛主席看到信后又有什么具体的回应或指示呢?

【岳飞后人】

岳昌烈,大伙儿都叫他更时,是写信的那位。他1890年出生,打小心里就憋着股劲儿,想靠读经书、考科举出人头地。那时候,他老爹手里挺宽裕,在镇上开着好几家店呢。

岳昌烈的父亲特别看重孩子的未来,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他很早就开始四处打听,想给孩子找个有名的老师,盼着孩子能争气,考上进士,给祖宗争光。

岳昌烈从小就用功学习,长大成人后,他没辜负老爸的期望,考上了秀才,成了“文化人”的一员。

但那时候,清朝末年,社会乱得很,老思想和新观念撞得叮当响。到了1905年9月5号,那个搞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突然间就没了。岳昌烈本来一门心思要考上进士,这下子好了,目标没了,整个人都懵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以前考科举的老路子走不下去了,岳昌烈在家里琢磨了好一阵子,琢磨着得找个新法子谋生。

过了阵子,岳昌烈又一次踏出家门,走进了学堂的大门。但这次,他不是去念那些“之乎者也”,写八股文章了,而是决定从零开始,钻研起新式的学问来。

新式学校教的东西,跟以前那种老套的八股文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根本不是一码事。以前写八股文,最不能碰的就是新花样,可新式教育呢,偏偏就把创新当成了宝贝。

岳昌烈这么多年学的都是八股文,思想一下子转不过来。不过他学习挺用功的,在学校里还能勉强保持中等偏上的水平,不至于被落下太多。

可是国家四分五裂,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把革命的好处给占了,各地军阀混战,国家乱成一锅粥。岳昌烈上的那个新式学校也撑不下去了,只好提前给学生们发了毕业证,让他们走人。

岳昌烈手里攥着毕业证书,可心里头却乐不起来。他的前程,就跟那会儿的中国似的,到处都是看不清的迷雾,战火连天,硝烟弥漫。

更糟糕的是,岳昌烈他爸以前还算有钱,但这些年战争不断,家里的钱也慢慢花光了。以前吃饭都是荤素都有,现在连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上了,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

岳昌烈从小在富裕家庭长大,但现在他得挑大梁,养活全家人,负责起老少的生活费用。

岳昌烈这二十多年,一门心思全扑在读书上,但现在想通过读书当官这条路,早就没戏了。没办法,岳昌烈只好转行当起了老师。

老话说得好,“教书匠,穷一生”,这教书可不是个能挣大钱的活儿。岳昌烈呢,也没啥别的本事,家里还一大口子人等着他养活。所以说,他靠教书挣的那点儿钱,那可是顶天的重要啊。

岳昌烈虽然去过新式学校念书,但他对那些新式学问其实一知半解,更别说能深刻理解后再教给别人了。

岳昌烈发现新式科学知识讲不清楚,于是决定回到老本行,给学生们讲讲他拿手的四书五经。

不过,辛亥革命一闹,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就慢慢被人嫌弃了,就像是破鞋子一样没人要。岳昌烈教的学生呢,又都是一帮年轻人,对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所以说,岳昌烈教书这条路,走得那叫一个艰难。

岳昌烈在嘉兴教书一段时间后,就被提拔为了学堂的校长。新官上任,他发现学校希望他能悄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满意。

调整教学内容这事儿,说着简单做着难。岳昌烈被校长和学生两面夹攻,渐渐就慌了神。没过多久,岳昌烈就被学校开除了,只好打道回府,回了老家。

岳昌烈发现教青少年有困难,就改教更小的孩子了。他在老家办了个小学堂,专门给当地的学龄前小孩启蒙,教他们读书认字。

这样的收入虽然少得可怜,但好歹也能将就着养活一家老小,让生活安稳些。岳昌烈就一边当起了教书先生,一边照顾家人,总算是能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整个中国都乱糟糟的,连张安稳的书桌都难找,更别提开办学堂了。岳昌烈还是每天去学校教书,但他发现,到校的学生是越来越少。

最终,那所小学堂里空无一人,就剩岳昌烈孤单单地待着。这个曾风光不再的老文人,又一次没了落脚的地方。

【死守气节】

中国大地曾被日军肆意践踏,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好多爱国的人心里头火急火燎的,都憋着劲儿,想找个法子把国家从危难中救出来,让祖国重新站起来。

现在这个时代,有些爱国的老英雄又被大家提起来,像当年打金兵的英雄岳飞,成了不少人心里的标杆。就连毛主席也常夸岳飞,拿他的事迹来鼓舞手下的将士们。

说起岳飞和他带领的岳家军,有两句话特别让人印象深刻。一句是说他们“就算冻死也不拆百姓房子,饿死也不抢掠”,另一句则是“想摇动大山容易,但想动摇岳家军,那可就难了”。

一听到这两句话,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另一支队伍,那就是解放军,他们是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

军队经过的地方,晚上就在老百姓家门外露宿。老百姓主动开门让他们进来,自己都不敢先进去。等到早上军队离开,屋外的草和芦苇都整齐如初,没有丝毫的杂乱。

以前解放军进入南京时,战士们都直接睡在大街上,那场面跟现在说的这事儿挺像。不论是解放军,还是历史上的岳家军,都是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好队伍,也难怪毛主席经常夸奖岳飞呢。

在抗战那会儿,不光是毛主席,全国老百姓都把岳飞当成了大英雄,心里都憋着股劲儿,发誓要跟日军干到底,绝对不能当亡国奴。

那时候,有部历史剧叫《岳飞》,它走遍全国各地演出。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让当地的观众特别激动,场场都爆满。从这就能看出,那时候的中国人民对抗日的情绪是多么高涨。

士兵们都非常敬佩岳飞,那时候在重庆,每当战士们要上前线打仗,他们都会先到关岳庙去拜拜,表明自己的决心。而且,他们还会在胳膊上刻上“忠心为国”四个字,就是要学习岳飞他老妈给岳飞刻字的那种精神。

那时候,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伤之中,为失去的国土心痛不已。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把失去的国土夺回来。就像岳飞在他的《满江红》里写的那样:“要从头开始,把旧时的河山收复,再向朝廷报到!”

那时候,日本鬼子看到咱们中国人民斗志昂扬,心里头自然是吓得要命。为了削弱咱们的爱国热情,他们动起了歪脑筋,想方设法要找到岳飞的后代,并拉拢他们当叛徒。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要是能让“岳飞的后人反水”,那咱们抗击日寇的决心可就得大打折扣了。

有一天,岳昌烈在家里为一家老小的未来发愁,那时候,他的家乡早被日军给占了,别说赚钱养家,就连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突然,岳昌烈的房门被人敲响了。他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汉奸,身后还跟着几个日本人。那些日本人开始四处查看,很快他们就弄清楚了岳昌烈的底细。原来,岳昌烈可不是个简单的旧式文人或者穷教书匠那么简单。

说起来,岳珂,那可是岳飞的孙子,他正好是岳昌烈这一脉的老祖宗。换句话说,岳昌烈可是岳飞正宗的后代!

日本人踏进岳昌烈的家门,这次没像往常那样趾高气扬,脸上反而挂起了笑意。那些汉奸呢,一个个弯着腰,点头如捣蒜,对岳昌烈那叫一个毕恭毕敬。

岳昌烈这人吧,书读得多但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不过眼下,他也瞧出来了,这群日本人是找他有事儿。

岳昌烈听懂了那些汉奸转述的日本人的意思。这群日本人想让岳昌烈站出来,当他们的“中日友好代表”,说白了就是让他当“大卖国贼”。

日本人盯上了岳昌烈,因为他是岳飞的后代,他们盘算着让他当上大汉奸,然后大肆宣扬,好让中国人的士气受挫。

日本人想了个法子让岳昌烈背叛,他们承诺给他高官厚禄,只要他肯接下这活儿,就连他老爹以前卖掉的家产,也都能重新落到他手里。

那时候,岳昌烈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锅都揭不开了。这时候,日本人找上门来,给他画了个大饼,又是名声又是利益,这诱惑对一般人来说,真的很难抵挡。

岳昌烈的老祖宗岳飞是个大英雄,骑马打仗,保卫家园,但岳昌烈对这些打打杀杀的事儿完全提不起劲,他就是个一门心思钻书堆里的书呆子,穷得只剩书卷气。

不过,岳昌烈身为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后人,把岳飞的气节传承了下来。他坚守原则,面对日本人的各种好处诱惑,就是不肯低头。

令人惊讶的是,岳昌烈坚决不当代表的决定,日本人居然没生气,他们就像啥也没发生一样,直接从岳昌烈家里走了。

岳昌烈心想这事儿估计就这么过去了,可他这文人墨客还是没看透那些豺狼的卑鄙手段。没多久,日本鬼子和汉奸一趟趟往他家跑,就想让他低头认输。可岳昌烈呢,一次次地给他们吃了闭门羹,态度坚决得很,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

到最后,豺狼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不再伪装友好,转而恐吓岳昌烈一家。岳昌烈心里明白,这个地方已经没法再待下去了。他绝不会给祖先岳飞丢脸,而且日本人手段狠毒,毫无人性,要是再不走,恐怕他们一家都得遭殃。

岳昌烈因为日本人的强势压迫,只能忍痛舍弃老祖宗留下的房子,领着一家老小四处逃避,生怕被日本人给害了。

从那时候起,岳昌烈就把东西藏得好好的,一直藏到1945年抗日战争赢了。他硬气得很,没给祖宗岳飞丢脸。不过啊,这几年为了躲日本人,岳昌烈一家到处搬家,连个安稳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做什么生意赚钱了。

岳昌烈本来是个文弱书生,连只鸡都抓不住。这些年他经历了不少波折,身体也越来越差,疾病缠身。他不仅干不了重活,还得花钱买药治病。

岳昌烈好歹是回到了老家,他是个读过书的人,却硬着头皮下田干活。可老天就是爱开玩笑,他回来的那年,偏偏赶上了大饥荒,岳昌烈忙活一场,到头来啥也没收成。

岳昌烈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所以靠力气吃饭这条路是没法走了。他学的那些老一套知识,现在新中国了,也派不上啥用场。再加上他自认为是个读书人,骨子里头傲气得很。

有家人想找岳昌烈去当先生,但岳昌烈事先了解到这家人对读书人不太看重。这下可好,他那股倔强劲儿就上来了,说啥也不肯去。

岳昌烈这人性格挺独特,一直没结婚,当然也就没有孩子,加上他父母也都过世了,家里没啥牵挂。这样一来,以前那个清朝的秀才,现在就变成了个没固定工作的闲逛人。

【向党寻求帮助】

得记住,岳昌烈其实是岳飞的后代。1951年的某一天,岳昌烈得知毛主席特别赞赏岳飞,经常提起岳飞的事迹,还劝周围的人去读《精忠报国》这本书,好了解岳飞的故事,延续岳飞的精神。这事儿让当时既穷又病的岳昌烈看到了希望。

岳昌烈那会儿立马动手写了一封信,给中央寄了过去。信里头,他讲了自己是岳飞的后代,还聊了聊这些年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写到信的最后,他明确提出,希望中央能在生活上给他搭把手,帮帮他。

1951年那会儿,国家正忙着重建,啥事儿都得从头开始。毛主席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时间看桐乡来的那封信。说起来,跟国家那些大事儿一比,岳昌烈的事儿就显得不那么火烧眉毛了。

信寄出去都一整年了,岳昌烈心里头七上八下的,老没收到回复。周围不少人知道了这事儿,都笑话他,说他异想天开,中央怎么可能理睬一个穷乞丐、书呆子呢?

岳昌烈很快就想通了,为啥没收到回信呢,原来是因为毛主席手头的事情一大堆,他的信估计就被埋在那堆事儿里了,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岳昌烈不气馁,又给中央写了第二封信。这回,他在信的最后头加了一首老式的诗,来表露自己的想法。诗的最后两句“若能江红得滋润,斗金相助展笑颜”,又一次委婉地表达了他希望中央能给予援助的意思。

这次啊,岳昌烈写的信可真是走运,被毛主席给看上了。

毛主席读了那封信后,还特地问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证实了岳昌烈说的都是真话,他因为不肯当汉奸,结果弄得无家可归。毛主席感慨万分,觉得岳飞的那种精神,居然还在他的后代身上延续着。所以,毛主席就下令说:“看着办吧,给这人一些帮助。”

指示一到地方,当地政府很快就留意到了岳昌烈的事儿。给人现成的鱼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浙江省政府明白,光是发点救济金不是长久之计,那样还可能伤了这位岳飞后代的自尊心。

后来,省政府得知岳昌烈古文水平相当高,并且他还是岳飞的后代,经过多方面考虑,就决定让岳昌烈加入浙江省文史馆,成为其中一员。

这样一来,岳昌烈的生活来源问题有了着落,他总算能把自己的本事派上用场了。

晃荡了大半辈子,岳昌烈总算是找到了个称心如意的活儿,能让他舒舒服服地过上晚年。都说“好人有好报,世代传扬”,岳飞那样的爱国大英雄,他的福气哪会轻易断掉呢?

岳昌烈之所以能作为岳飞的后人得到中央的支持,不光沾了老祖宗的光,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骨气,打死也不当汉奸。

之后,毛主席亲自到了岳飞的老家汤阴,得知岳飞的子孙后代里没有一个人当了叛徒,他当时真是乐开了花。

这说明岳飞将军,那位毛主席十分钦佩的英雄,他的血脉一直延续至今,更重要的是,岳飞将军的那种精神也依然流传。

岳飞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不光在他的后代中代代相传,还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里,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内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终,根据平台的规定,只有当您多跟我互动,您才会被视为我的忠实粉丝。要是您觉得我的文章不错,那就点个“”吧,这样您成为忠实粉丝后,就能立马收到新文章的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