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有封书信自湖南发往北京。
毛主席拒绝过众多借“托关系”名义送来的委托信,唯独这封被留存下来。
发信者是罗石泉,罗一秀的表兄。
同年,毛氏族谱修订期间,毛主席郑重指出:“需将我首位妻子的姓名载入族谱。”
此人是何身份?毛主席怎会多出一位妻子?
此人正是罗一秀。
罗一秀于十八岁嫁至毛家,悉心操持毛家各项事务。三年时光过去,罗一秀因身患疾病离世,其与毛主席的婚姻关系就此终止。
作为毛主席表姐与原配夫人,她在毛主席四位妻子中认可度最低,毛主席曾表示:“我从未与她共同生活,之后也未有过。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
究竟出现了何种状况,致使主席对这位女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又因何缘故,主席会为这位女性亲自打破常规?
【初嫁毛家,18岁表姐成发妻】
1889年10月,韶山市杨林村罗家有一女婴出生。
因是家中长女,故取名罗一姑,亦称罗一秀。罗一秀之父罗鹤楼本为质朴勤恳之农人,遇事却颇具机变之能。如今妻子毛氏为其诞下一女,心中自是欣喜,全家生活安稳和乐。
四年后冬季,罗家附近韶山冲的毛家迎来一名男婴诞生。此男婴即日后广为人知的领袖毛泽东。作为家中长子,毛泽东承载父亲厚望,自幼胸怀壮志,展现非凡勇气与智谋,与寻常孩童迥异。此特质使他常与严父产生观念分歧,引发冲突。而其母则始终给予他慈爱与支持。
罗、毛两家为世代交好之家,罗一秀祖母乃毛泽东姑祖母。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与罗鹤楼常有生意交集,关系颇为密切。
某日,两人对坐交谈,忽生一念:“何不促成双方更亲近的关系?”
此时罗一秀年满18岁,毛泽东刚满14岁。毛顺生与妻子商议后认为,让罗一秀嫁入毛家是合适之举。一方面可使毛泽东收心顾家,另一方面能为毛家增添操持家务的人选,实为两全其美。
毛泽东的看法并非关键,即便有人持反对意见,也必须予以接纳。
在当时,父母安排、媒人牵线的婚姻方式极为常见。毛顺生与妻子便是包办婚姻,他并不认为这种做法有何不当。
年仅14岁的毛泽东坚决表示反对:“我仍要继续读书,从未考虑过婚嫁问题,何况她年纪还比我大四岁!”
此时儿子难以说服父亲。毛泽东自幼思想异于常人且具叛逆性,对包办婚姻一事深感荒谬。但出于礼数及亲友情面,他于1907年与18岁表姐罗一秀完婚。
结婚当日,毛泽东在亲友围绕中,依礼进行婚礼各项流程。
掀开盖头瞬间,表姐脸上浮现的惊慌神情,在毛泽东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人群满堂发出哄笑,与那红色盖头相映,令毛泽东心生错乱之感。
旁人的喜悦似乎与自身毫无关联,这顶花轿及头上的盖头,仿佛成了禁锢他与罗一秀的枷锁。
此事成为毛泽东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他立誓绝不触碰罗一秀分毫。
后来,毛泽东也受到了那场如闹剧般婚礼仪式的影响。
罗一秀嫁入毛家后,身份从家中长女转变为毛家长媳。她用心操持家务,展现出勤劳与能干。
众人见了都会称赞:“毛家娶的这个媳妇,真是选对了!”
自然,除自身配偶毛泽东外。
旧时代里,女性若无法获得丈夫认可,便是极大不幸。罗一秀在毛家处境颇为微妙。毛顺生夫妇对这位儿媳甚为满意,家中事务皆由她打理,自然受到敬重。毛泽东亦始终以礼相待。尽管他对包办婚姻心存不满,但对这位大自己四岁的表姐并无恶感。
罗一秀常为毛泽东送茶送饭、洗衣缝补,见此情景,毛泽东始终沉默。他虽认可罗一秀在家中的存在,却拒绝与她行夫妻之实。罗一秀深感苦恼,身为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她觉得自己在丈夫眼中毫无价值,是个失败者。
父母总期望为子女规划好所有路径,毛顺生夫妇自认为已为儿子规划出最佳方案:送至米店当学徒,并为其娶妻成家。平凡而安稳的生活近在咫尺,若毛泽东能循此路径前行,他们便觉安心。
毛顺生夫妇并不知晓,这样的安排反而激发了毛泽东不向封建旧制屈服的决心,更坚定了他离开家乡的志向。
【罗一秀病故,毛主席离开故地投身新学堂】
1910年农历正月初二,罗一秀感染细菌性痢疾,家人匆忙前往医馆请来医生,但未能挽回病情。
罗一秀过早离世,离世时年仅21岁。她嫁入毛家三年间,虽未为毛家诞下子嗣,但其他方面皆尽职尽责——与婆婆相处和睦,与妯娌关系良好,且操持着家中各项事务。
罗一秀离世前,毛泽东尚因妻子与父母施加的压力留在家中。如今,父母试图束缚他的因素已不复存在,他终于有机会外出闯荡。
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的意愿愈发坚定。一次,从表哥处听闻湘乡有新式学堂,他内心潜藏的求知欲望再度被激发。怀有重新求学、汲取新知新思愿望的毛泽东意识到,自己实现“立志出乡关”目标的时机已然来临。
“儿立志离乡去,未获功名誓不归。葬身何须桑梓处,人生处处皆青山。”
将这首诗留给父亲,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上追寻理想的道路。此后几十年,他历经风雨,从未停歇。
虽这段持续三年的婚姻未获当时毛主席认可与提及,然而他一直重情重义。
罗一秀离世,毛、罗两家仍保持联系。毛泽东把罗家当作自家亲人看待。求学动身前,毛泽东特意去罗家帮忙插秧。之后回韶山,他也一定会去罗家看望罗鹤楼。
【携妻归故地,毛主席徒步至罗家探望】
1925年,毛泽东携妻子杨开慧返回韶山开展革命活动。此时,他与杨开慧已结为夫妻五年,二人结合方式别具一格:未乘坐花轿,亦未举办婚礼仪式。毛泽东实现了个人意愿的自主决定。
抵达韶山后,他告知杨开慧欲前往罗家探访,随后独自步行至罗家。罗鹤山热情接待,携全家为润之设宴洗尘,并询问其近况。邻近村民闻知毛泽东归来,亦相继前来会面。
罗家子女对这位大姐夫的情感颇为复杂。一方面,他们敬仰毛主席的思想理念,了解毛主席为乡亲们切实做事;另一方面,毛主席作为大姐夫,彼时已颇具声望,而罗一秀却无缘得见。他们为姐姐感到遗憾。
毛主席并未在意这些情况,罗一秀确为其妻,虽无夫妻之实,却有夫妻之名分。况且,罗一秀所做付出,毛主席皆看在眼中、记在心上。
罗一秀过早离世,使毛主席对罗家增添了一份歉意。
谈话期间,毛泽东谈及革命话题,期望家中亲友共同参与革命事业。
罗一秀的表兄罗石泉恰在此时抵达。他与毛泽东曾同窗于私塾,早有耳闻毛泽东致力于为贫苦民众谋求福祉与出路。待毛泽东讲述完地主压迫之苦与农民劳作之艰,罗石泉深有共鸣,内心振奋,坚决表态愿投身革命事业。
受毛泽东思想影响,罗石泉在革命阶段参与反帝爱国团体雪耻会及秘密农协相关活动,逐步成为农运骨干力量。虽二人无法时常相见,但毛主席一直牵挂这位表兄。罗石泉同样深受毛泽东思想浸润,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解放前,罗石泉身为地下党成员遭敌人抓捕,历经三天三夜刑讯逼供,未透露任何信息,后被家人赎回。毛主席得知后心生关切,随即派人送去书信与钱财。
【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却因她破例】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收到众多家乡亲人来信,办公室里信件堆积。这些亲人皆盼能前往北京谋求生计。此时,毛泽东已任主席,在全国民众心中地位极高。
毛主席阅览后十分不悦,当即表示:不予批准!此后此类信件一概拒收!
身为领导者,怎可利用自身职务之便,为乡亲谋取私利。这岂不与地主行径无异!
家乡传来修订族谱的消息,毛主席特别指出:“我的第一位妻子,名字必须写为罗一秀。”并把自己的幼子毛岸龙记录在罗一秀名下,避免其无后代承继。
毛主席重视情义。即便身处高位,他仍未忘却那位为毛家辛苦操劳的女性。她是旧时代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代表了众多旧时代女性的命运。作为同受旧时代婚姻制度迫害之人,毛主席对这位发妻心怀愧疚。
21岁的罗一秀消逝于封建礼教时期,未能目睹新中国实现婚嫁自主、妇女解放的繁荣景象。
1950年某日,毛岸英计划返回故乡探亲。其父将他唤至身旁告知:“你可知,在故乡你还有一位舅舅。”
毛泽东特别指出,岸英归家之后,必须前往看望其舅父。
毛岸英未辜负父亲期望,与罗石泉相约在毛家祠堂见面。他将父亲的问候传达给罗石泉,并赠送了一些茶叶与钱票。
罗石泉见到毛岸英,随即握住他的手,眼中泛着泪光说道:“真没想到,主席还记着我。”
毛岸英返回北京后,毛主席接到罗石泉的感谢信。信里,罗石泉抒发了对毛主席的想念,还表明自己期望能有机会前往北京,一睹天安门,并当面向主席致谢。
毛主席长久坚守的承诺出现例外,应允了罗石泉提出的要求。
获准之后,罗石泉满心欢喜。他激动得整夜难以入眠,此行并非为谋生计,只为亲眼看看首都,看看毛主席曾在罗家描绘过的人民解放后,大家都能过上的无压迫生活。然而,路途实在遥远,罗石泉身体状况已不如往昔,最终只能放弃行程。
1956年,罗石泉因疾病离世,毛泽东获悉此事后,指示湖南省委协助解决罗家生活面临的经济难题。
与罗一秀共同生活三年,虽无夫妻之实,却令毛主席愧疚多年。毛主席并非主要责任人,二人皆为旧时代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缺乏婚恋与学习自主权。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成为女性终身使命。正因如此,毛主席反感传统束缚,认为婚姻应基于两情相悦、三观一致,并怀有共同奋斗目标。
年少时未能助罗一秀挣脱封建婚姻枷锁,成熟后推动全国女性解放进程。若无毛主席引领,女性或仍受“父母之命”婚配之苦,婚恋自由亦难实现。
毛泽东与罗一秀的婚姻结局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