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东的快递车开始装载现磨咖啡,这个零售巨头正在用一杯6.18元的椰青美式,重新定义线下商业的游戏规则。9月25日,七鲜咖啡在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的亮相,看似只是一次常规的业务拓展,实则是京东在本地生活赛道投下的关键一子。不同于瑞幸的疯狂拓店、星巴克的空间体验,也不同于库迪的低价狂飙,七鲜咖啡带着"轻资产合伙人制"和"店中店"模式闯入战场,它的野心不止于分食咖啡市场的蛋糕,更在于用京东的生态能力,在碎片化的线下场景中编织一张新的流量网络。
一、为什么是咖啡?京东的"高频流量密码"
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但这个赛道的厮杀早已白热化:瑞幸靠着万店规模筑起壁垒,星巴克用第三空间守住高端,库迪以低价策略搅动下沉市场。京东此时入局,难道只是跟风?
答案藏在"流量"二字里。零售的本质是流量的争夺,而咖啡作为高频、刚需、成瘾性的消费品类,正是线下流量的"黄金入口"。京东零售的基本盘是3C家电、日用百货等低频高客单价商品,而本地生活需要高频场景来激活用户粘性。七鲜超市、七鲜小厨、七鲜咖啡的业务矩阵,本质上是京东在构建"低频电商+高频本地生活"的流量闭环——用户可能一年只在京东买一次冰箱,但或许每天都会买一杯咖啡。
更关键的是,咖啡场景能为京东带来新的用户画像。京东的传统用户以男性为主,而咖啡消费中女性占比超过60%。通过七鲜咖啡的低价策略(如7.18元的茉莉花拿铁),京东正在触达更年轻、更注重性价比的女性群体,这部分流量反哺到京东主App,将直接提升服饰、美妆等品类的转化率。
二、轻资产革命:从"自己开店"到"借船出海"
七鲜咖啡最反常识的一点,是它几乎没有"自己的店"。不同于瑞幸单店投资超30万元的重资产模式,七鲜咖啡的核心策略是"零场地成本、轻人力投入":找商超、酒店、写字楼等物业方做合伙人,对方出场地(10平米以内)和1-2名店员,京东出设备、原料、运营和供应链。这种模式将单店启动成本压缩到5万元以下,扩张速度远超传统连锁品牌。
这种"借力打力"的思路,其实是京东对零售业底层逻辑的重构。传统连锁咖啡的扩张瓶颈在于"门店",而七鲜咖啡把门店变成了"可共享的基础设施"。锦江酒店的大堂角落、写字楼的前台旁、七鲜超市的收银台边,这些原本闲置的空间,通过七鲜咖啡的改造,变成了能产生现金流的消费场景。
北京长保大厦店的4000单数据,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潜力。该店开在写字楼大堂,面积不足8平米,没有堂食座位,却靠着"6.18元椰青美式+30分钟送达"的组合,成为周边白领的早餐标配。这背后是京东秒送的支撑——依托京东到家和达达快送的30分钟配送网络,七鲜咖啡实现了"线上下单、楼下自提"的即时消费闭环。
三、前车之鉴:为什么便利蜂、库迪的店中店会失败?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店中店模式并非京东首创,但大多数玩家都折戟沉沙。便利蜂的"不眠海"曾计划在全国门店铺开咖啡业务,最终因口味不稳定、供应链跟不上而收缩;库迪的店中店模式因合作方良莠不齐,导致出现"在网吧卖咖啡"的奇葩场景,最终损害品牌形象。
七鲜咖啡能避开这些坑,关键在于两点:标准化和强管控。
产品标准化:京东自建了咖啡实验室,将200多种咖啡豆、奶基底、糖浆组合成48款固定配方,合伙人只需按流程操作即可,避免了"厨师凭手感调咖啡"的口味波动。
供应链管控:咖啡豆来自京东自营的云南咖啡基地,通过京东冷链直送到店,保质期从传统的15天延长到45天,损耗率降低60%。
数字化运营:合伙人的店员不需要懂咖啡,只需通过京东的"咖啡管家"App扫码操作——点击"茉莉花拿铁",机器自动萃取、加奶、打泡,30秒出杯。后台实时监控原料余量,自动触发补货提醒。
这种"傻瓜式运营"解决了店中店模式的核心痛点:合作方的专业性不足。京东用系统和供应链,把复杂的咖啡生意简化成"拧瓶盖"式的操作,极大降低了合伙人的门槛。
四、生态协同:京东的"咖啡棋子"下的是整盘棋
七鲜咖啡的价值,远不止卖咖啡本身。它更像是京东本地生活的"神经末梢",串联起京东的支付、会员、供应链体系。
支付联动:用京东支付买咖啡立减3元,引导用户开通京东白条;
会员体系:京东Plus会员买咖啡享8折,将Plus会员的复购率与咖啡消费绑定;
供应链反哺:咖啡原料的采购量扩大后,京东能以更低成本拿到咖啡豆、糖浆等物料,这些供应链优势又能反哺到七鲜超市的烘焙区、京东到家的饮品品类。
甚至,七鲜咖啡的订单数据还能为京东的线下选址提供参考。哪些写字楼的咖啡订单多?说明这里的白领密度高,适合开七鲜小厨;哪些小区的周末咖啡订单激增?可能是家庭消费活跃,七鲜超市可以增加亲子用品的铺货。
这种生态协同能力,是瑞幸、库迪等纯咖啡品牌不具备的。京东不是在"卖咖啡",而是在"用咖啡做生态连接器"。
五、挑战与终局:千亿市场的新变量
当然,七鲜咖啡的模式并非没有风险。物业合伙人的盈利问题是最大考验:如果单店日均订单低于50杯,合伙人可能因利润微薄而退出。京东的应对策略是"流量扶持+利润分成"——通过京东App、京东到家给门店导流,前3个月不抽成,之后按销售额的15%-20%分成,确保合伙人能赚到钱。
另一个挑战是品牌认知。低价策略容易陷入"便宜没好货"的陷阱,七鲜咖啡需要通过原料(如用阿拉比卡豆)、工艺(现磨现萃)来建立"平价高质"的认知。北京门店的用户评价显示,70%的消费者认为"6.18元的椰青美式比瑞幸的更好喝",这说明品质关已经初步通过。
长远来看,七鲜咖啡的终局可能不是成为"中国第二大咖啡品牌",而是重新定义"即时零售的基础设施"。当它在全国铺设10万个咖啡点位,这些点位同时也能卖京东的预制菜、鲜花、日用品,成为"迷你京东便利店"。到那时,京东可能不再需要和美团、拼多多抢外卖份额,因为它已经把"京东"搬进了每个写字楼、每个社区。
结语:
七鲜咖啡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零售效率"的革命。当传统品牌还在比拼门店数量时,京东已经把门店变成了"可共享的资源";当对手纠结于咖啡好不好喝时,京东已经用生态协同赚到了"咖啡之外的钱"。这杯6.18元的美式背后,藏着京东对本地生活的野心——不是颠覆谁,而是用技术和供应链重构线下商业的成本结构,最终让消费者、合伙人、平台都受益。
或许,未来的零售业不再有"电商"和"实体店"的区别,只有"效率高低"的竞争。而七鲜咖啡,正是京东在这场效率竞赛中,落下的关键一子。这个故事的终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