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在庐山蒙受不白之冤,悲愤交加地喊道:“竟说我通敌卖国,这简直是诬陷!”
1959年的庐山会议,成为了中共党史上一幕悲剧的象征。
7月21日,张闻天发表了自己的言论。此时,距离彭德怀上书已过去数日,现场气氛愈发紧张。那些在发言中着重指出缺点的同志们,承受着日益加重的压力。
在张闻天即将发言之际,田家英、胡乔木等深知内情的同仁亦纷纷来电,力劝他宜减缩言辞。
然而,张先生认为,鉴于当时的特殊境况,唯有毛泽东挺身而出,纠正“大跃进”中的偏差,方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因此,即便是对权威的挑战,亦应有所权衡。
张闻天全下午都在讲述。
这无疑是一篇深入剖析1958年“大跃进”失误的精辟论述,其理论深度在当时党内堪称独一无二。
李锐,一位亲历过那段难忘时光的人,曾这样评价张闻天:“他具备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因此能够洞悉问题的核心,视野宽广,洞察深远。”
张闻天深入剖析了犯错的根本症结——党内民主作风的缺失。他明确指出:
主席常言,我们应勇于表达独到见解,即便不惜一切代价,亦不畏牺牲。此言极是。然而,仅仅提倡不畏牺牲尚显不足。
人们普遍畏惧丧命,若遭国民党所害,尚可堪忍;然而若为共产党所戮,却将遗恨千古,名声扫地。
因此,问题的另一面在于营造一种氛围和环境,让下属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一种充满活力、能够自由交流意见的局面。
张闻天对自己的发言充满信心。然而,他未曾料想,仅仅两天后,局势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7月23日清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彭德怀的信件逐条进行了反驳,其论述从批判“左”倾转向反对“右”,呈现出鲜明的180度转变。
闻听此言,张闻天不禁惊愕,旋即陷入困惑之中。走出会场后,他心中忧虑与愤怒交织,对秘书肖扬道:
“谁还敢言?”
会议结束后,他前往“美庐”院落之外,恳求能够获准觐见,然而回应却是:主席公务繁忙。
不久,张闻天接到了毛泽东的一封来信,信中的言辞颇显尖刻。信中写道:
“怎会如此,你竟投身于那军事俱乐部之中。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这次究竟想出了什么高招?竟然能如此辛勤劳作,四面八方搜寻,发掘出这些看似普通实则珍贵的材料。真是难得的宝物啊!
难道你是从海中龙王敖广那里获取的?否则,怎么会如此之众!但一经展出,却发现全部都是赝品。
“我推测你的病症可能是旧疾复发,那久治不愈的疟疾原虫恐怕仍未被彻底根除,如今你又出现了寒热交替的症状。”
“你似乎已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抛诸脑后,竟投身于军事俱乐部之中。这可谓文武双全,相辅相成。”
8月2日,第八届八中全会隆重召开,与会人数几乎达到了刚刚闭幕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会者人数的两倍。此次会议的场地选在了庐山的人民剧院。
在会议期间,毛泽东特地指名批评了张闻天,并再度将话题引至土地革命后期所犯错误路线的问题。他指出:
洛甫起初对路线错误拒不认账,直至在七大上经过一番激烈辩论,方才承认了错误。然而,这场斗争并未彻底改变王明和洛甫的态度,两人依旧我行我素,旧习难改。即便洛甫不时发作疟疾,只要稍有可乘之机,便旧态复萌。
8月16日,会议圆满结束后,作出决议,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同志进行职务调整,他们分别从国防、外交、省委第一书记等岗位卸任,同时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以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此举旨在观察后续表现。
8月18日,张闻天蒙受不白之冤,被迫离开山野。自那日起,他彻底淡出了政治的舞台。
重返京城之际,张闻天面临的是外事系统愈发激烈的批判与斗争。
一盆盆污秽之水横洒张闻天身躯,言辞间尽是嘲讽与挖苦,威胁与侮辱。此等言辞早已偏离了庐山会议发言的主题,转而追溯过往,诘问那根本子虚乌有的“军事俱乐部”以及“通敌叛国”的嫌疑。
张闻天对此深感悲痛,对妻子刘英道。
“言及他事,不过是意见相左;若说我通敌卖国,实属天大的误会!”
刘英素来未曾目睹丈夫泪流满面,然而此刻,他却忍不住泪如泉涌。
1966年6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在全国范围内肆虐,张闻天不幸陷入了软禁与无情的批斗之中。
1969年十月,张闻天被迫离开京城,被“流放”至广东肇庆。
虽已步入暮年,张闻天的心境依旧年轻,思维依旧清晰而敏捷;他从未停止过对党和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究。
自“九一三”事件发生之后,周恩来接掌中央日常工作,由此引领各项工作步入新的转机,张闻天亦感受到了希望的曙光。
1972年4月2日,他致信“毛主席、周总理及党中央”,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恳切之情。
他恳切地要求“尽快在政治和组织层面解决我的个人问题”,“重返北京,在党的领导下贡献自己所能及的力量”。
张还透露,自被“遣送”至肇庆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他一直过着“异常孤寂且封闭”的生活,精神上饱受苦闷之苦。
两个月之后,张闻天接到通知,中央机关已决定自本年五月起,恢复张闻天与刘英的工资待遇。
张闻天虽稍感慰藉,然而,因未履行职责却领取薪酬,内心仍深感愧疚与不安。
1973年三月,邓小平重返政坛,就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张闻天亦重燃了心中的希望之火。
九月间,张闻天与刘英携手致信毛泽东及党中央,重申之前多次的恳请,期盼能够早日返回京城,恢复党组织生活,并投身于工作之中。
毛泽东阅毕,便言:“张闻天与刘英可就地加入党的生活与工作。”
这份批示似乎在某个环节遭遇了停滞,直至1974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与督办下,方才得以顺利实施。张闻天与刘英得以恢复组织生活,并在肇庆市委的领导下,被准许从事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同时,他们也被允许查阅下达到县团级别的中央文件。
1974年盛夏的七月下旬,刘英得以获准前往京城探亲。在这座古都,她特地拜访了王震。
王震深怀关切之情于张闻天,遂敦促刘英勉励张闻天再次向毛泽东呈递报告。
经过深思熟虑与多次商议,张闻天决定向毛泽东写信。在这封信中,他未再提及平反事宜,而是简洁地表达了自己“渴望重返北京安度晚年并疗养身体”的愿望,以及“有机会遍访各地,进行参观学习”的期许。除此外,再无其他所求。
王震转呈的信经,已在10月底递至毛泽东的案几之上。
阅后批示。
“居住于北京或许并不适宜,不妨考虑更换其他地区安家。”
张闻天接到迁居无锡的通知。
1975年8月23日,张闻天及其家人自流放六年的肇庆幽居之地启程,迁往无锡,并在那里度过了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突发心脏病,倒地后便再无苏醒。他未能目睹“四人帮”的覆灭,亦未能见证自己的平反昭雪,便带着满腔冤屈,离我们而去。
两个月后,毛泽东逝世。
张闻天生前坚信:
“历史是最公正的见证者,无论是是非曲直还是忠奸之分,最终都将接受它的检验,作出公正的裁决。”
1979年8月25日,在北京,党中央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深切缅怀张闻天同志。
“决定为他平反,恢复他的名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重要纪念大会上,胡耀邦在演讲中,将张闻天的名字与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并列,一同纳入为我国革命的成功、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与演进作出卓越贡献的党的杰出领导人之列。
璀璨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再度绽放光芒,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璀璨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