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万人背井离乡,农村空心化有多严重?大学生毕业不愿回乡

你发现没? 最近几年回河南老家,村口的老槐树下再也凑不齐下象棋的老伙计了。 以前过年回来,七大姑八大姨围坐着嗑瓜子唠家常,现在好多院子锁着铁将军,偶尔遇见个熟人,聊两句准得叹气:"家里娃子都在广东东莞电子厂上班呢""闺女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了"。

数据最实在。 河南这两年净流出人口1610万,相当于把整个天津的人口都"搬"出去了。 这些老乡都扎堆往哪儿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光江浙沪就吸走了近四成。 就说东莞那些电子厂流水线,河南口音能占三分之一;义乌小商品城里的商户,提起来自商丘、周口的老板,都能凑半桌麻将。

为啥非得往外跑?咱先唠唠河南的家底。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可农业在全省经济里只占9.3%。 种粮一年到头挣几个钱? 邻居家老张头种了二十亩地,去年除去种子化肥,净落三万多,还不如在苏州电子厂打个零工三个月挣得多。 再看制造业,河南规上企业平均月薪5600,广东同类型岗位能给到8000往上,更别说深圳那些互联网公司,应届生起薪都破万了。

教育资源这块儿更扎心。 河南高考报名人数136万,本科录取率不到10%,全国平均都18%了。 去年我邻居家闺女考了580分,在河南只能上双非一本,跑到湖北直接上了211。 更别说985、211在河南的招生名额,比人口比例低一大截。 好多娃子从高中就开始攒劲儿:"考出去就不回来了! "结果真考出去了,又有52.5%的外省读书娃选择扎根当地。

农村空心化有多严重? 我老家村东头的王婶,儿子儿媳在杭州送外卖,小孙子刚满三岁,平时跟着奶奶住。 前几天视频里,孩子抱着布娃娃喊"妈妈",王婶躲在厨房抹眼泪。 村里小学早拆了,孩子们得坐半小时公交去镇里上学;卫生室就俩大夫,遇上发烧感冒还得往县医院跑。 逢年过节回来倒是热闹,可正月十五一过,村道上又只剩狗蛋儿他奶奶遛弯儿的身影。

有人要说了,河南不是也在搞产业升级吗? 郑州不是成了全国短剧创作中心?哈工大、上海交大不都在这儿设研究院了? 确实,这些年河南没闲着。 郑州航空港区招了不少年轻人做跨境电商,洛阳的新能源电池厂也开始招本科生了。 郑州还搞了"青年驿站",毕业生能免费住仨月,政府还发育儿补贴。 可这些政策像撒芝麻盐,看着热闹,实际能留住的人还是少。

最让人揪心的是人才断层。 以前县里的重点中学,老师大多是本地师范毕业的;现在好点的学校,骨干教师全是"海归"或者985博士。 医院也一样,县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有一半是在北京协和、上海瑞金进修过的。 不是说本地培养的不行,实在是好的教育资源太少,娃子们想往上走,只能往外挤。

不过最近倒有个新变化。 东莞电子厂的老乡群里,开始有人讨论"回家搞直播"。 有个表弟去年从深圳回来,在抖音卖信阳毛尖,半年时间粉丝破了十万,现在雇了五个人打包发货。 还有个姑娘在郑州开了汉服工作室,专门接古风旅拍的单子,上个月刚在金水区租了间loft当工作室。 这些例子像星星之火,虽然现在还不够旺,但至少让人看见点希望。

说到底,河南留不住人,不是因为老乡们"喜新厌旧",实在是发展的机会少了点。 种粮挣得少,打工机会少,上学出路少,谁愿意守着老屋过紧巴日子? 但这两年政策在变,产业在转,年轻人回乡创业的例子越来越多。 就像老家村口那棵老槐树,虽然枝丫被砍过,但只要根还在,春天照样能发新芽。

你说这事儿咋解决? 我看哪,得让河南的产业有"奔头"——种粮能挣更多钱,上班能跟沿海挣得差不多,上学能有好大学挑。 等年轻人能在老家找到好工作,能陪孩子长大,能给父母尽孝,谁还愿意大老远往外跑? 毕竟,再远的路,走久了也想回家;再好的城市,没了乡愁,总觉得缺了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