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IPO前夜:分红狂飙产能扩张,社保欠缴引爆舆论

2025年1月19日,齐云山又一次高调宣布给股东分红,这次金额高达2030万元,几乎占了全年溢利的四成,整个市场都在揣摩,这动作是不是为IPO造势。

而与此招股书里蹦出来的一个数字却让人有点不舒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拖欠员工社保超500万元,细看近三年,欠缴金额年年攀升。

有人说,企业扩张前夕大举分红,是资本市场上的惯常操作,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员工社保被拖欠,新闻一出,舆论场上的火药味就变浓了。

这其实不是第一次有企业被抓包,分红和员工待遇两手都要硬,结果一只手软了,大家的关注点就会变得敏感——毕竟,谁不关心自己的“养老钱”呢。

时间回到2022年,齐云山的营业收入是21731.1万元,年内溢利2563.4万元,分红490万元,这个比例看起来还算正常。

到了2023年,收入涨到24671.8万元,溢利略降到2370.5万元,分红却加码到710万元,分红曲线慢慢上扬,外界还没太多声音。

2025年,年内溢利飙升到5319.9万元,分红直接突破2000万元,三年三次大幅度分红,节奏越来越紧,这背后,资本市场的逻辑早已开始预演。

公司解释说,分红是对股东的回报,是对过往业绩的肯定,没毛病,这话在任何一家要上市的公司都成立。

问题在于,齐云山的员工结构也很有意思,1412人里头,全日制503人,非全日制909人,后者占比超过六成七。

非全日制员工多,社保压力自然小一点,这样的结构其实在不少制造业公司里也常见,但当你看到社保欠缴金额逐年递增时,难免心里会生出疑问。

公司说,倘若未按规定全额支付社保,可能会被要求限期补缴,甚至面临滞纳金,这些话写在招股书里,多少有点不自信的味道。

再看业务端,齐云山靠南酸枣糕起家,这个产品撑起了公司八成以上的营收。

2022到2025年,南酸枣糕的产能利用率分别是54.1%、67.1%、78.2%,始终没超过80%,产能明显不饱和。

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25年公司还要大手笔募资扩产,计划翻新、扩建生产与储存设施,买机器,建冷库,外界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悬。

灼识咨询的数据说,2025年,齐云山已经占据了中国南酸枣食品市场32.4%的份额,头把交椅坐得挺牢。

这个份额已经很高了,市场容量有限,新增产能能不能消化掉,恐怕就得打个问号。

公司说要提升研发能力,发展电商,增加线上推广,这些都是上市企业的套路,但对投资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钱能不能赚得更多。

分红、扩产、欠社保,这三组词摆在一起,市场的情绪就被推向了一个微妙的临界点。

如果市场对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存疑,投资者自然会谨慎,再加上社保问题一闹,员工心态也会起变化。

企业要发展,股东要回报,员工要保障,这三方的诉求本来不矛盾,如何平衡才是考验管理层的核心功力。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在产能利用率还没满负荷的情况下,非要去扩产,是看好未来市场,还是另有其他打算。

再回头看分红时间——2025年1月19日,离IPO申报时间点很近,难免让人联想到“上市红利提前兑现”的老套路。

而员工社保的欠缴金额,2022年230万元,2023年310万元,2025年510万元,数据不会骗人,这种趋势,监管层也不会视而不见。

齐云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还是全民所有制的崇义食品厂,这种出身自带某种“国字号”的传统底色。

控制权现在在崇义食品厂和云之上有限合伙手里,前者75%,后者25%,两大股东分红分得很清楚。

事实上,分红和扩产都有它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时机选择和节奏控制,若一头热,另一头凉,问题就容易暴露。

有业内人士认为,南酸枣食品市场虽然有增长潜力,但短期内爆发式扩容的可能性并不大,新增产能能否转化为利润,实在不好说。

2025年,市场环境更复杂,消费升级与品类细分同步上演,齐云山的产品结构其实还比较单一,这也是风险之一。

如果新增产能不能被市场消化,库存压力、资金压力就会显现,届时公司能否继续高分红,也要打个折扣。

从员工角度看,社保和公积金的欠缴已经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旦遭遇监管问责,企业形象和信任都会受到影响。

这场矛盾的背后,是资本逻辑和社会责任的碰撞,齐云山如何走好这一步棋,2025年注定是关键时刻。

未来会怎样,现在没人敢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人都在看,齐云山要怎么给这场“扩产+分红+社保”多重博弈,画一个漂亮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