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曾经有一位将军,打了二十多年仗,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却二十年如一日,只做师长,从未升过官,你相信吗?1955年,第一次全国授衔仪式即将到来,忙碌的军委办公室偏偏闹出一桩天大的尴尬:一份军衔名单上,某人的军衔一片空白。难道有谁的身份成谜?还是能力不过关?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授大校还是少将?”—办公室里,众说纷纭,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他这么多年升不上去,该有问题吧?”另一些人反驳:“可是他资历摆在那儿,带兵打仗没话说!”这么大的事,连总干部部长罗荣桓也没法拍板,现场气氛就像水开了的锅,谁都停不下来。就在大家还吵成一团时,却没人能说出,这个人二十年不升职到底是为什么。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人会不会最后连军衔都评不上?
随着行家们一页页翻看简历,一层层地把这个人的故事剥开,谜底也越来越扑朔迷离。有人断言:“作战能力不足,所以升不上去。”有人则替他喊冤:“你看他参加了多少仗,哪场不是在前线冲锋,凭啥不能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一直不升职”的情况好比工厂老工人,兢兢业业二十年,结果连个组长都没混上。小道消息在干部部流传:“可能他得罪了谁,才会被冷落吧。”可也有人说,时代里总有那么些人,是为了干事,不是为了升官。
事情仿佛要就此定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看就要把他“归为”能力一般的老同志。一片平静之中,实际暗流涌动,谁都想避开责任,没人愿意为这棘手的决定背锅。反方声音开始浮现:“你看他,如果真有指挥天赋,怎么会满足于师长?这里头蹊跷。”评衔这种事,可不是说谁资格老就一定高升。正当此时,罗荣桓想起另一回事:曾有两位将校也是因为资历老、职位没涨,被评为少将。难道这也是“优待”?可是,刘子奇的简历怎么看都与众不同。他没降过,没升过,仿佛被“时间冻结”。罗荣桓摇摆不定,只能往上级请示,话音间就透出难掩的疑虑。“有猫腻不?”谁都嘴上不说,心里却都打着小算盘。
谁也想不到,谜底的揭晓远比想象要震撼。周总理只一句话,道破天机:“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原来,每一次提升,刘子奇都婉言拒绝!翻过刘子的履历,我们得知:他出身苦农,吃过大亏,做过纺织工,早年在红军做“线人”,机灵能干。可他文化不高,连电报都看不懂。正当毛主席亲自点名要提拔他时,他却一口回绝:“我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怎么能当军长?”旁人求升官,他却往后退,就为了去红军学校补课。要说坚守岗位,这才是真正“勿忘初心”。可等他功课出来,机会又来了。偏偏此时战事紧急,新一轮提拔又摆在桌上。他又死活不肯,甚至拒绝了毛主席三次。你说世上有多少人能抵住名利诱惑,宁愿每天披荆斩棘,和战友们摸爬滚打?矛盾瞬间爆发:能力有,但不追名;资格有,却自降身价。办公室众人恍然大悟,也许他不是“被遗忘”,而是主动“藏锋”!
风平浪静只是表象。大家认定了刘子奇“是自己选择的路”,但对“标准公正”的评衔工作来说,难题反而变大了。“他宁愿当兵,也不爱当官,这要是每个人都这么想,队伍还怎么带?”另一位同僚揶揄:“职业倦怠还是个人情结?难道就没人去劝劝?”问题一波接一波:按政策,他其实够更高的军衔;按事迹,他该中将。但大家又担忧:“如果按他资历上升,那那些真正想为国立功的人情何以堪?”分歧越拉越大,一部分人觉得他该被“奖厉”;另一部分担心这样会带坏风气。外表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内部“暗战连连”。而刘子奇本人倒成了“最淡定的人”,一边说“高了高了”,一边推心置腹:“我这样的人,哪能当少将。”
从刘子奇的故事里,其实能看出不少别扭。按说,这样一个勇敢憨厚、一心为公的人,早该高升。但你说老实人没好报吧,人家最后还是当了将军。你说升官就得会拍马屁吧,人家恰恰相反,毛主席三番五次要提拔,他还非要回头上学。我倒真怀疑,要是刘子奇再谦虚点,是不是连名单都进不了!大家都说他是一股清流,真要每个人都“谦虚成精”,这组织还能不能正常运转了?他被称为“人民英雄”,有些人嘴上羡慕,其实想的是:下次我升不上职,是不是也能用“不想升”的理由搪塞过去?有时候“低调”也会成了某些人的护身符,不得不说,这样的“楷模”你批评他都觉得过意不去。
如果单位里人人像刘子奇一样,面对升职涨薪都让来让去,“我没能力”,“哪里轮到我”,难道好员工就该一辈子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争不抢?还是说,总得有些人站出来,既能打硬仗又能担当领导?你会愿意在这样的团队里埋头苦干,还是觉得刘子奇这种“佛系升官”本事,某种程度上是在浪费自己的天赋和资源?你站哪一边?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你身边有“刘子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