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1949年乘机撤退台湾,洪学智欲开炮被叶帅严令制止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优势逐步丧失,蒋介石感到形势危急,为了自身安全,他不得不乘坐飞机出逃台湾。这一举动恰巧被洪学智察觉。洪学智迅速部署火炮,几乎准备将蒋介石的座机击落。叶剑英却当即命令:“暂时停止射击!”

这是为什么?

当时,经由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已元气大伤,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则连战连捷、势如破竹。1949年4月23日,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紧急将办公地迁往广州。不料到了10月14日,广州也告失守,国府当局又转移到四川。12月,重庆也落入解放军之手;云南与西康很快响应起义,形势进一步收紧,蒋介石所剩无几,几乎已经陷入绝境。

敏锐地意识到局势恶化,蒋介石于12月10日下午携带儿子急忙搭乘飞机前往台湾。在途径广州上空时,这一消息很快从成都机场传到广州。

那时,广州的白云机场已被解放军第15兵团控制,机场人员立即把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给了洪学智他时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得知情报后,他兴奋异常:“机会难得,这一回蒋介石再也难以逃脱!”

谁都明白这正是捉拿蒋介石的关键时刻。可是,究竟是要派飞机拦截,还是直接将其击落,众人一时犹豫不定。权衡利弊后,洪学智觉得事关重大,为免误判,便立刻将情况请示叶剑英,请他决断。

叶剑英十分慎重,决定向中央请示,并迅速送达相关情况,等待最高层作出指示。此时,洪学智已让人将火炮瞄准目标,只待命令一到,就能让蒋介石无路可逃。中央却迟迟未作出回应。

时间在紧张氛围中一分一秒过去,蒋介石的座机即将穿越广州,但中央方面依然没有消息传来。洪学智心急如焚,甚至提议:“再这样下去,蒋介石就要溜掉了!不如直接把他击落,完全有把握!”

叶剑英态度坚决:“必须服从中央指挥,不能自行其是!”洪学智坚持:“我们可以先做再报告。”叶剑英断然拒绝:“这种大事决不能擅自处理,必须继续等命令,不得贸然行动!”

由于迟迟未收到中央命令,洪学智只能目送蒋介石安然离开,逃往台湾。面对这一局面,他不禁感到遗憾,还将矛头指向叶剑英,心中颇有不满。叶剑英早年曾在国民党工作,并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因此洪学智不免怀疑叶是否因私情而对此手下留情。

但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叶剑英不过是坚守原则,不愿意违背中央的决策程序,避免私自作出重大决定。

至于中央为何迟迟没有明确答复,其实另有原因。毛主席在收到紧急消息后,也举棋不定,并没有倾向于当场下达击落蒋介石座机的命令。短时间内无法组织高层协商。事实上,在毛主席蒋介石留在台湾,比起将其击毙,更加符合共产党战略上的需要。

早在1948年底,陈诚就被派往台湾,有计划地掌控那里的党、政、军权力。美国方面其实更希望蒋介石被清除出局,以便由陈诚接班,这样更容易操控台湾局势。

实践证明,毛主席的考量出于长远。蒋介石虽与美国建立了联系,但在关键问题上并未完全听命于美方。美国实际上对蒋介石并无好感,更将其视作不便管理的“障碍”,因而总想扶植一个更“听话”的代理人。惟有蒋介石在台湾把持大权,美国对台湾的控制野心始终未能真正实现。

正因如此,毛主席意识到保留蒋介石在台湾的重要意义,间接地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因此,最终选择默许蒋介石留在台湾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