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刚开始那会儿,有一帮人闯进了长白山,把那里的安静给打破了。他们的马蹄声在树林里响个不停,把树上的雪花都给震得直往下掉。马跑得飞快,地上的积雪和枯枝落叶都被卷了起来,满天飞。
突然,传来一声“嘿……”的响动,带头的家伙朝后面的人摆了摆手,紧接着就拽了拽马脖子上的绳子,让马儿站住了脚。
领头的那个人把帽子摘下来,拍了拍上面的雪花,望着眼前被白雪覆盖的山脉,笑着说:“长白山果然名不虚传,景色太美了,真是配得上神山的称号。只不过,这一封山,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再来看一眼了。”
接着,他朝后面的人摆了摆手,一个看起来像侍卫的人走了过来。他从衣服里拿出一卷黄色的圣旨,等领头人点了点头,他就把圣旨展开,大声念了起来:
皇上下令说:“从现在开始,长白山封锁,不准汉人进去,谁不听就杀头!就这样定了。”
在那密林深处,一道刺耳声响猛地炸开,吓得鸟儿们扑棱棱全飞了。从那以后,长白山就被清朝的皇上给封了起来,这一封,足足封了二百一十六年。
到底是座啥样的神奇大山,能让满清这么看重?这山里头藏着啥秘密,居然让清朝的皇上们一个个都守着老祖宗的规矩,打死也不放开对它的封锁?
长白山那景色真是太美了,就连小平同志登上山顶后都忍不住说:“要是没来这座山,那可真遗憾啊!”作为“东北的屋顶”,长白山身上发生的故事多得数不清。
【清朝封禁长白山】
要聊起长白山的事儿,得先提提它那满载神秘色彩的传说。长白山上有那么一个湖,湖水清得能看见底儿,传说这湖啊,是天上的玉镜不小心掉到人间变的。说起来,这玉镜原本还是太白金星随身带着的宝贝呢。
在蟠桃盛宴上,西王母家的俩闺女,长得那叫一个美,根本看不出谁更美一些。这时候,太白金星乐呵呵地掏出一面玉镜,说:“我这镜子可厉害了,能辨明真相。俩公主照一照,立马就知道谁更漂亮。”
接着就把玉镜给了小丫头,小丫头接过来,红着脸匆匆瞄了一眼,结果旁边的大女儿等不及了,一把抢了过去。
大闺女拿着镜子,这边瞅瞅那边瞧瞧,心里头一个劲儿地觉得自个儿美极了,肯定是她最出彩。可还没等她说话呢,玉镜就先开了口:“我觉得小公主的模样更招人喜欢些。”
大公主一下子火冒三丈,抄起镜子就从瑶池那儿使劲一扔。那镜子飞到人间,就变成了长白山上的天池。
尽管这只是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但它从侧面说明了长白山的风光美得不像凡间所有。而这样的故事,又给长白山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从魏汉时候开始,一直到唐朝,长白山有好多不同的名字,像“盖马大山”、“徒太山”、“太白山”等等。到了辽金那会儿,大家才开始普遍叫它“长白山”。
长白山坐落在吉林省延边州的安图县跟白山市的抚松县地界上,它是中国和朝鲜的边界山。有人这么夸过长白山:“千年的积雪养着年年的松树,这山简直就是人间最高的峰了。”
满族在入关之前,把长白山看作是他们的起源地,满清皇帝更是把它尊称为神圣之山。
清军打进关内没多久,顺治帝就下了道命令,“把长白山给封起来,不让汉人进去。”这也就是为啥会有开头说的那事儿。为了真的做到这点,清朝的皇帝们又让人在长白山周围建起了“柳条边”,整个山脉都给围起来了,防止汉人靠近。
到了1860年,咸丰皇上坐上龙椅后,天灾加上人祸,饿死的人多得数不清,老百姓到处逃难。就是因为这样,清朝的皇帝们才决定不再封着长白山。这个决定呢,也正好帮忙推动了“闯关东”这件大事的发生。
关于清朝为啥封长白山,大家说法不一,不过主要就三种观点。
首要因素在于文化背景,还没进关之前,满清就把长白山奉为“神山”。打从努尔哈赤当家作主那会儿起,长白山就成了满洲人心里的一个文化标志,他们特别崇敬这地方。在满族里,流传着不少跟长白山有关的神话传说。
有个故事说,有个姑娘在长白山走丢了,看到那儿湖水特别清,就想下去洗个澡。可能她弄出的动静有点大,把住在长白山的一条大龙给吵醒了。然后,大龙就变成了个帅气的小伙子,去找那个姑娘了。
两个人一眼就看上了对方,女子因此决定在山里多待几天。后来,巨龙亲自送她下山。女子回家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给他取名叫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后代的人们都尊称他为“清始祖”。从那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们都堂而皇之地称自己是“龙子”的后代。
没错,这种传说啊,其实就是清朝的皇帝们为了坐稳江山,想在中原的老百姓心里立威,才搞出来的点子。他们对中原那片地方的渴望,谁不知道啊。
还没踏进中原大门前,中原那片富裕又热闹的地方,就让东北边靠打猎过日子的女真人眼馋得不行。可中原人的防线硬得跟石头似的,女真人想尽办法也没辙,始终没法把手伸进中原去。
后来,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因为好处分得不公平,老是闹矛盾,这就给了努尔哈赤带领的女真族一个机会。
1644年,满洲的兵马跟着吴三桂浩浩荡荡进了山海关,把“爱新觉罗”这个老姓氏带到了中原。他们一路打到京城,就是现在的北京,从那以后,清王朝就完全掌控了整个国家的大权。
后来啊,可能是为了不让外面的人无意间打扰到清朝传说的“龙祖宗”,皇上就下了命令,把长白山给封起来了。
还有说法是,清朝的皇上们这么折腾,其实是为了守住一棵灵树。据说,在长白山上有棵灵树,这树有神奇能力,能提前知道好事坏事,还能赶走坏运气,带来好运。
清朝的老祖宗就是靠这棵神奇的大树,知道了攻打中原的好时机,这才打下了清朝的江山。对他们来说,这树就是“龙脉”的象征。要是这“龙脉”树被毁了,那清朝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所以,君王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就下令禁止外人进入山里。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完全就是封建时期的想法。但既然长白山被女真人看作是他们的“命脉”,那他们肯定对其特别重视。
另外,长白山是女真人还没进关之前的重要聚集地,所以当他们掌权后,为了防范汉人搞破坏,选择把那儿封锁起来,这其实也挺能理解的。
其中一个挺靠谱的原因是物资供应。长白山那地方,野生动植物资源多得是,特别是像野山参、鹿茸这些珍贵玩意儿,数量多得数不清。在清朝那会儿,这些东西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比如说山参,就算品质一般的,在市场上也能卖到二十两银子的高价。因此,长白山这个山参的主要产地,清朝的皇帝们自然得紧紧抓在手里。
这些稀有动植物的重要性可不只是能卖个好价钱,它们还能吃,这点在清朝皇宫里可是备受重视的。清朝皇室特别看重它们的食用价值。
据说,皇上打算把长白山变成皇家的私藏宝库,专门找那些稀有宝贝给皇宫用。为了保证长白山能一直好好地长着那些珍贵的动植物,好让皇宫总有得享用,皇上就决定把长白山给封起来,不让汉人进去,这个说法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
最后说说政治上的原因,长白山可是满清皇朝的老家,历代统治者都特看重这地儿,重视程度一点没减。还有种说法,说那儿埋了好多满人的金银财宝呢。
清朝进了关之后,他们在东北大肆搞建设,想把盛京打造成第二个皇宫。万一哪天北京的皇宫因为啥乱子保不住了,盛京还能当个备用的大本营,让统治者有个翻身的机会。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盛京一带的老百姓就得完全听清朝的话,长白山那片地方就挺符合这个基本要求。
长白山周边,以前是女真族人常去的地方。到现在,那儿还住着不少女真族人。清政府怕这些女真族人被汉人文化给带跑了,万一哪天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清朝,那可咋整?所以,清政府干脆就下了命令,把长白山给封起来了。
就这样,日子一晃就是好些年,直到19世纪那会儿,中原一带连年干旱,庄稼收成变得特别糟糕,农民的日子也跟着一天不如一天。因为粮食不够吃,好多人被冻饿而死,老百姓们实在是没法再忍下去了。
这天,几个农民聚在一起,闷头抽着旱烟,愁容满面。烟雾中,他们个个眉头拧成疙瘩。突然,其中一个汉子开口了:“咱们动不动?错过了这个机会,可就没下次了。得趁皇上还没察觉,赶紧想办法另找出路啊。”
他说话的声音带点哆嗦,但语速飞快,听起来像是已经铁了心要做决定。
听了他的话,其他几个农民身子不由自主地颤了颤,可嘴上还是啥也没说。另一个汉子小声嘀咕:“咱们心里都清楚,在这儿耗着不是长久之计。但官府没下令解封,私自行动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你没瞧瞧隔壁村的那个兄弟……”
他话还没讲完,就被刚才发言的那个男的给截了胡:“甭说为了自己,就为了家里的老婆孩子,咱们也不能再赖在这儿了呀!”他语调里透着更浓的焦急。
这话一说出来,那几个一直憋着没吭声的人,眼里头忽然闪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就变得坚定了,就像是心里头打定了什么主意。这么一激,终于有人豁出去了,打算冒险一试。
行,那咱们今晚回去就打包行李,明早趁天没亮就出发!他顺势把旱烟按灭,站起身迈开大步往前走。
这段场景反映的是19世纪60年代,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那时候,黄河下游老是发大水,农民们饿得不行,哪还顾得上清王朝不准去长白山的规矩。他们豁出去了,冒着被抓的危险,一路往关东跑,就为了找条活路。
咸丰皇上坐上龙椅后,“闯关东”这事儿非但没收敛,还愈演愈烈了。因为去的人太多,规模又庞大,清政府想管也管不过来,最后没办法,只好取消了祖宗定下的长白山的禁令,放汉人进去了。
“闯关东”这事儿一闹,中原的文化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快地传到了关东。这样一来,中原和关东的文化就在那片地界上碰头了,它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搅和在一起,最后搞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味儿。
不过,让这片土地重新声名大噪,全靠小平同志的一句话。
【邓老的感叹】
要是说“闯关东”这事儿让清政府在长白山那块的封锁失效了,那后面出来的那位大人物,可就是让长白山跟世界连上了线。
到了1978年那会儿,咱们中国碰上个难题,工业底子不厚实,老百姓手头紧,消费能力上不去,而且往国外卖东西也费劲。
要提振经济,让大伙儿的腰包鼓起来,国务院副总理小平同志琢磨着得使劲儿推推旅游业。他亲自上阵,用自己的声望给各处景点打气,长白山就是其中被他相中的一个宝地。
1983年,已经79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还是坚持爬上了长白山的最顶峰,他感慨万千地说:“这辈子要是没来过长白山,那可真是个遗憾啊!”
肯定地说,小平同志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这才由衷地发出感慨。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进行宣传,真是煞费苦心。
后来,他亲手写了“长白山”和“天池”这几个字,一下子让长白山火了起来,名气大涨。
小平同志离开长白山以后,好多人都想来这儿瞧瞧,想看看能让邓老赞不绝口的地方到底啥样。在小平同志的推广下,长白山的旅游开发更加火爆了,它还被评上了中国十大名山。
2016年那会儿,长白山这块宝地的旅游业收入可是飚到了29.7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真的挺吓人的。这不仅让当地的经济火了一把,还给大伙儿找工作提供了不少好机会呢。
长白山壮观景象一路向东南延伸,群山环绕,绿意盎然,景色迷人。它不仅让国内游客流连忘返,就连海外的游客也都被这美景深深吸引,心生向往。
2021年,长白山迎来了一队来自法国的客人,他们是来拍《粉雪奇遇》这部纪录片的团队。他们全面感受了长白山的美丽风光。
这些老外说:“长白山的雪花跟那些人造雪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可是大自然的杰作。那边大片的树林,还有干净得没法说的雪景,都让我舍不得走。”
小平同志的一番话,就像给长白山解开了束缚,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这样一来,更多人开始注意到咱们中国有多辽阔、多富饶。大自然的奇妙造化和那些美得让人心动的风景,也都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长白山这下可算是自由了,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银龙,在中国的山山水水间自由飞翔。
【结尾】
长白山啊,从清朝那会儿被封了起来,到后来沙俄抢占,经历了划界管理,一直到摆脱束缚获得解放,这一路真是坎坷不断,但它还是坚强地立在那儿。山顶上的雪,年复一年,像是看着历史一页页翻过,朝代换来换去,它都在那儿默默记录着。
这片历史悠久的山川,给现代人带来的不光是让人惊叹的美景,还有好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数都数不过来。它是咱们中华大地上难得一见的宝贝,在中华的历史篇章里,永远都是那颗闪耀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