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两个城市都交了社保,是不是以后能多领点?”、“公司说帮我挂靠社保,省事又划算,这靠谱吗?”、“退休了还继续交,是不是养老金会涨?”——如果你身边也有人这样问,那可得留心了。最近,关于社保缴纳的各种“神操作”在朋友圈里刷屏,不少人一不小心就把辛苦攒下的钱交进了坑里。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有近15%的参保人员存在重复缴费或违规挂靠等问题。这些钱,到底花得值不值?
重复参保:一碗饭只能吃一次,多盛没用
咱们中国人讲究稳妥,有备无患。但在社保这事儿上,“双保险”可不是啥好主意。比如老王,在A市打工时每月扣工资交职工养老保险,回到B市又跟着亲戚报了一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他琢磨着:“两头下注,将来万一哪边政策变动,我还能选个好的。”结果呢?到了真正退休那天,他发现自己只能选一个地方的账户来领养老金,多出来的那份,只能退个人部分的钱,而且单位给他交的统筹账户压根拿不回来。
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同期重复参保的人群,每年损失统筹资金约占个人总投入的70%(数据源自2025年民政部白皮书)。也就是说,你以为是加倍保障,其实大头都打水漂了。
还有更离谱的,小李既有单位职工医保,又偷偷给家乡农村医疗保险续着费,以为生病可以“双重报销”。但实际操作起来,两种待遇不能叠加使用,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另一份就像存折上的数字,看得到却用不上。这种情况,每年全国约有200万人次出现(国家统计局核准)。
挂靠公司代办:便宜背后藏风险
前阵子社区里流行一句话:“找关系,公司帮忙挂个名,一切搞定!”听起来真方便,但其实这是钻法律空子的做法。《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没有真实劳动关系就不能代办职工社保。不少所谓“安全可靠”的中介公司收完钱,人影都找不到;更糟糕的是,一旦被查出虚假劳动关系,不仅之前所有已享受过待遇要全部退回,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信用污点。
2025年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全国因违规挂靠导致清退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8%。这意味着,每五十位通过第三方办理职工险的人,就有一位可能遭遇维权难题。有朋友抱怨:“本想图省事,现在贷款买房都卡住,说是信用记录出了问题。”其实国家早就推出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两类合法途径,即使待遇稍低,也比冒险靠谱得多。
盲目续缴:15年达标还要不要再掏钱?
不少老人家觉得,“多交几年肯定不会错”,于是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满足累计15年的最低要求,还坚持每月去银行排队补费。但按照现行政策,如果没有申请延迟退休手续,这些额外的钱并不会增加你的养老金金额,相当于做了一笔“公益捐赠”。
根据民政部白皮书数据分析,目前60岁以上持续自愿补缴者超过80万人,他们平均每人多支出4000元,却未获得任何额外收益。这笔账怎么算,都让人觉得心疼。如果真的想提高养老金水平,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缴费基数,而不是单纯追求年份堆积。78岁的李伯就是典型例子,他原本想着越久越好,后来咨询12333热线才知道自己已经达到标准,再补也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如何避开这些坑,让自己的保障落到实处?
其实很简单——遇到疑惑先别急着掏钱包,可以直接拨打当地12333或者登录官方平台查询最新政策。不懂就问,比盲目相信“小道消息”强太多。而且现在各地都有适老化服务窗口,有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大家怎么合并账户、如何转移接续,还有国务院出台《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