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正受到束缚。国家面对来自两个实力接近对手的全球性挑战,却发现其国防工业基础无法有效应对。这种状况引人深思。
《经济学人》的报告揭示,按照目前的采购速度,美国的弹药库存需要七年时间才能恢复到对乌克兰军事援助开始前的水平。这个数字清楚地指出问题的严峻性。
环顾欧洲,弗拉基米尔・普京与乌克兰的冲突正促使各国从军事沉睡中苏醒。例如,德国目前拥有世界第四大国防预算,并放宽了国防开支的债务限制,其国防部长明确表示,德国要做到“随时应战”。
欧洲盟友的积极姿态,与美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追问:一个曾在历史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工业动员能力的国家,为何如今在应对全球挑战时显得如此滞后?
工业沉睡与觉醒
时间回到1939年,那时的美国工业正经历一场低谷。钢铁业产能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而造船业每月只能生产区区四艘船只。整个国家似乎处于一种工业疲软状态。
然而,变化的迹象已悄然显现。1939年底,一位在匹兹堡生活了近十年的妇女,看到附近山上浓烟滚滚,以为是火灾便报了警。警察给出的答复简单而有力:“那不是火灾,女士。是工厂在开工。”这一幕预示着工业巨人的苏醒,其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能。
历史的轨迹常常出人意料。1900年2月,一位名叫威廉・克努森的20岁丹麦移民抵达纽约,他身无长物,心中只有制造自行车的雄心。巧合的是,同一天,远在奥地利林茨,阿洛伊斯・希特勒与克拉拉・希特勒的儿子刚满10岁。这位奥地利男孩后来成了心怀抱负却缺乏天赋的艺术家,最终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克努森的人生轨迹则沿着工业巨擘的方向发展。到1937年,他已从工厂车间一路攀升,站在了汽车行业的顶端,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他卓越的工业管理能力,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
1940年5月28日,法国沦陷,世界局势急转直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向克努森致电,仅仅是“我希望你负责一些生产事务”这句平淡的话语,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重任。彼时的美国陆军及其他部队,规模仅略大于荷兰军队,状态松散,技术停滞。克努森肩负的任务,是将这支队伍转变为彰显美国工业力量的象征。
从嘲讽到工业洪流
1940年,当罗斯福总统誓言每年要生产50,000架飞机时,彼时美国陆军航空队仅拥有约1,700架飞机,且多为小型旧款。希特勒对此嗤之以鼻,他嘲讽道:“美国除了选美皇后、百万富翁、愚蠢的唱片和好莱坞之外,还有什么?”历史学家赫尔曼在其书中写道:“他即将找到答案。”
答案迅速且震撼。在不知疲倦的克努森定下的基调与节奏引领下,短短几个月内,美国实业家们在泥滩与空地上迅速建起了大量的造船厂和钢铁厂。四年间,位于旧金山附近的里士满造船厂下水了747艘预制船,这样的生产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到1945年,美国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工业实力。白领企业高管、工程师以及受到应有重视的蓝领工人紧密协作,生产出了盟军三分之二的战争物资:包括86,000辆坦克、250万辆卡车、286,000架飞机、8,800艘海军舰艇、5,600艘商船、4.34亿吨钢材、260万挺机枪以及410亿发弹药。这些数字清晰描绘了工业巨人的全面爆发。
赫尔曼的著作还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牺牲。1942年至1943年间,军工行业的工人死伤人数是同期美国军人死伤人数的20倍。他们在仓促搭建的工作场所中,面对危险设备和炽热铆钉,以惊人的速度劳作。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铸就了工业奇迹。
赫尔曼称这一成就为“自发秩序”的成果,指出“这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灵活的战时生产系统,因为最终没有人刻意设计它。”这种“工业繁荣”根植于美国市场经济的灵活适应性,而非自上而下的精密规划。
历史回眸与今日抉择
那位丹麦移民与那位奥地利人素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轨迹以一种与当下相关的方式产生了交集。克努森所代表的工业力量,与希特勒所象征的战争野心,在历史的舞台上殊途同归,最终以工业产能在战场上决出胜负。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也曾面临类似的准备不足局面。当时,国家选择以严肃态度应对那个黑暗的世界,并最终凭借其工业力量扭转乾坤。历史学家赫尔曼在其2012年的著作中,振奋地讲述了美国如何出色地调动制造能力并拯救了文明。
如今,历史似乎又一次提出了相似的挑战。面对当前的全球变局,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滞后,不仅仅是生产效率或技术储备的问题,更深层地反映出国家在战略远见和工业韧性上的缺口。
笔者以为
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并激活曾有的工业韧性,学习那份源于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所带来的灵活与力量。能否再次点燃“工业巨人”的火种,将决定美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能否有效维护自身安全,并在未来扮演应有的角色。历史的镜鉴摆在眼前,未来的抉择,取决于我们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