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的焦虑和资本的兴奋此刻撞了个满怀,周末一则公告像炸雷,摩尔线程科创板上会排在了2025年9月26日,时间点被钉死了,市场瞬间热了,冷眼旁观的人也开始揉眼睛察看自家持仓。
从受理到上会不过三个月,2025年6月30日受理,7月17日进入问询,9月上旬两轮问询回复,9月26日正式上会,这个时间线压缩到令人眩晕,节奏比许多同行都快,意味着审核节拍对它相对友好,还是市场逼着走得更快——这点不能只当做表面现象看待。
现场记录一句,投资者群里有人嘀咕“这是快到开挂的节奏吗”,我反问一句,若国家对算力国产化有更强的政策倾斜,速度会不会被人为推动,那答案是不排除;这是供需的博弈,也是节奏的赌博。
披露的招股说明书里,摩尔线程把自家架构名为MUSA,产品线从芯片到集群,四代GPU名字听着文艺,但商业含量不虚,S3000、S50出货后出现复购,这个词在硬件行业尤其重要,复购率提升说明客户对稳定性和性能认可,且有20亿元在手订单,企业宣称1到2年内有望盈利,这里有承诺的温度,也有营销的腔调。
再说募资,计划募80亿元投向下一代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AI SoC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听起来是做内循,回到研发与产能,问题就是这笔钱能否按节拍转化为产出的芯片和板卡,时间不等人,尤其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还在反复修复的当下。
股权结构那块,拟发行不低于4444.758万股,占发行后股本不低于10%,市场按这种稀释比例测算,首日“预期”涨幅被写成能到200%的范围,这种数学游戏常见,但真实市场很少完全听脚本表演,情绪会有溢出,也会被踩刹车。
把目光拉回到那些被点名的参股公司,总共有八家A股上市公司有直接或间接持股,这里要说清楚几个硬细节:和而泰通过早期3000万元入股变成账面3.06亿元,这是账面资产升值的范例,同时其代工产能在2025年目标量产30万颗/年,这个数字一旦兑现,会放大与摩尔线程的供应链协同;但“目标量产”与“实际良率、良品率、供货节奏”—这些小细节经常被忽视,它们决定了增厚利润的速度。
联美控股的投资路径通过全资子公司出资1亿元,持股0.3351%,这在报表上是长期战略押注,二季度其被众多机构盯上(机构数从一季度大增),北上资金也在加仓,这说明资金在寻找“故事+确定性”的标的;但该公司上半年营收出现小幅下滑(2025年上半年营收18.98亿元,同比-2.65%),利润端却在稳步上升,这就像矛盾体,业务弹性在发生重塑。
盈趣科技、中科蓝讯这些公司的持股比例也在3‰左右,账面并不惊天动地,但若摩尔线程上市后价格起飞,这种小股东身份会有杠杆式的账面收益;现实一点,二级市场的反应常常受流动性和持股集中度影响,若筹码高度集中,短期波动会被放大,散户进场容易被“情绪”左右。
注意两个容易被忽略的节点:一是外资动向,高盛和瑞银被点名在和而泰的前十大流通股东里有新的持仓,这不是小事情,外资的配置往往带来估值标杆和行业话语权;二是募资去向的兑现周期,技术路线图与工程时间表必须匹配,否则“研发投入”会变成压在财报上的包袱。
现场对话有趣,我在一家投研群截到一句:“这次要不要追?”另一位答:“看持仓集中度和流动性,不然就是接盘秀。”这话冷硬,却很现实,资本市场的节奏不是诗,是场需要踩准拍子的舞蹈。
再把视角放到更大的博弈,国产GPU赛道的流量正在被重新分配,摩尔线程被期待成为和寒武纪体量相提并论的力量(有机构把它短期市值预估推到1500—1800亿元),但预估是基于未来营收增速与市场放量,缺口在于利润率能否在扩产和价格竞争中保持;换个角度,国内巨头和国际玩家也会调整策略,竞争并非单向冲击。
细节方面要指出的是招股里给出的营收预测,摩尔线程预计2025年营收会破20亿元,这和手上20亿元订单在时间重合上看似漂亮,但订单转换为确认收入、成本边际、客户对量产版的验收,这些环节有“破绽式真实细节”——比如首批样机到量产,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的调试期,这会影响短期现金流。
市场炒作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会碰到监管和估值的天平,科创板审核速度快,意味着监管在某种策略下对关键国产核心技术有容忍度或者推动力,但这并不等于放水,问询的深度和后续信息披露将决定上市后情绪的可持续性。
我不做空头也不唱独角戏,但得说一句明白话,摩尔线程上会只是开始,不是终局,几家参股公司的股价会因为故事被重估,但真实的价值落地,需要时间、需要产能的良率、需要客户稳定下单、更需要外部环境不突变,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留个悬念:9月26日的会议只是开场,接下来几周的问询记录、IPO定价和首日申购热度,会把这场“亿级博弈”推进到更实在的阶段,而谁是真正的赢家,不在嘴上,而在下一个财报里出现的几个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