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还没等美国农业界反应过来,咱们中国已经连续两天下了大手笔的订单了。9月23日,路透社报道说,中国向阿根廷订购了至少10船的大豆,第二天又追加订单,从阿根廷采购了130万吨大豆,分批运往国内。
消息一传出,不仅让全球农产品市场为之一振,也再次把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提到了前台。
这次的大豆买卖,摆脱不了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交易,更像是一招漂亮的“反击”,让抱着关税大棒的特朗普,又一次吃了个哑巴亏。
这些连续不断的采购操作,绝对不是碰巧搞出来的。据交易数据看,这次买的都是202425收割季的新豆,蛋白质含量都在35%以上,正好满足中国饲料加工企业最关心的标准。
更加引人注意的就是交易的价格了——每吨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同期的期货价格低了大约30美元,这个差价跟阿根廷政府在9月22日刚推出的农产品出口“零预扣税”政策有关。按照阿根廷农业发展基金会的估算,取消原本26%的大豆出口预扣税,相当于每吨大豆的成本降低了123.7美元,直接带来了出口价格上的优势。
中国海关的进口数据得提供了更深一层的背景:2024 年中国大豆总进口量达 1.05 亿吨,其中从巴西进口占比达 74.6%,而美国则占 18.2%,阿根廷只占 3.9%。这次 130 万吨的订单,几乎相当于阿根廷全年对华出口的 35%,一下子把阿根廷在华市场份额推进到 5.2%。这种采购量的剧烈攀升,迅速引起全球大豆期货市场的反应,9 月 25 日芝加哥大豆主力合约价格跌了 1.2%,创下了两周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米莱的 “及时雨”:阿根廷的经济纾困与政策红利
中国这么大笔的订单,直接让正处于经济难关的阿根廷总统米莱获益不少。9 月 22 日,阿根廷宣布取消谷物出口预扣税,外界还在怀疑这项政策到底效果如何——那时国家还剩下大约 1900 万吨的大豆待售,但外汇储备基本见底的问题却悬在头上。数据显示,政策公布前一周,美元对比索汇率就突破了 11500,而阿根廷央行在短短 3 天内卖出了 11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还是没能扭转颓势。
中国订单的到来迅速改变了局势。阿根廷谷物经纪公司FyO的交易员韦特迈尔估算,130万吨大豆出口可以为阿根廷带来大约7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这占到政府预计10月31日前要达到的70亿美元外汇目标的四分之一。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9月25日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上涨了4.5%,创下了从五月初以来的最大涨幅,也暂时减轻了货币贬值的压力。
这一成绩与米莱政府的政策转变密不可分。刚上任时对中阿合作持怀疑态度的米莱,从2025年7月开始逐步降低大豆出口税率,这次取消预扣税更是体现了他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方针的决心。阿根廷农业发展基金会主席卢卡斯・戈麦斯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直言,中国订单验证了减税措施的效果,“只用了两天就达到了原本预计两周的销售目标”。
对阿根廷农民来说,订单带来的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拉潘帕省的种植户鲁曼说,这笔交易帮助他还清了40%的农业贷款,虽然政策是临时的,但却解决了燃眉之急。
美国农场的失落
跟阿根廷农民喜获丰收的喜悦形成反差的,是美国农业方面的担忧。美国大豆协会在9月25日发出的声明中,用“令人失望”来形容中国的采购动向。该协会主席布拉德・帕斯特纳克还透露,他们已迅速联络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要求尽快恢复中美农产品的贸易谈判。
这种担心,主要是因为市场份额不断在缩小。2024年前头三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比去年同期少了22%。再加上2025年3月,对美国大豆又加征了10%的关税,这个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从2023年的142亿美元,减少到2024年的110亿美元,跌了22.5%。更让美国农民揪心的是,巴西正在迅速填补他们失去的市场空白——202425农业周期里,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会达到1.695亿吨,对华出口占比已经到了74.6%,并且还利用技术革新,把每公顷产量提高到3560公斤。
美国国会山的反应可真挺激烈的!共和党众议员、众议院农业委员会的成员道格・拉玛尔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直言:“我们被骗了。”他觉得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把美国农民变成了牺牲品。
拉玛尔说呀,已经有超200家美国农场主一块儿写信给国会,要求暂时停止对中国农产品的关税。他们直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市场,失去这块市场,意味着一代人的努力都白费了。” 这股不满的情绪可不只是个别人的心声,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受关税传导的影响,到2025年8月,美国国内大豆的加工成本同比涨了4.7%,产业链的利润也被挤得更紧了。
中国的多元化战略与全球影响
中国这次密集采购阿根廷大豆,其实就是继续推进农产品进口多元化的战略。从2024年开始,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巴西大豆的物流障碍——巴西东南部港口运力紧张,导致运费飙升,中国也加快了建立“多源供应体系”的脚步。不光是阿根廷,除了他们之外,中国还跟乌拉圭、巴拉圭签了长期采购协议,到2025年前半年度,从南美除巴西以外的国家进口的大豆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1%。
这次的战略变动,正悄悄改变着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一直以来,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这三国几乎垄断了全球大豆出口市场,到2024年,这三家合起来占据了全球出口总量的89%。
中国采购的转变,直接带动了阿根廷大豆出口的预期上扬。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预测,202526 年度阿根廷的谷物出口量会达到创纪录的1.051亿吨,其中大豆出口占比将从12%升到18%。虽然巴西目前依然稳坐市场领导地位,但也开始感受到一些压力。巴西植物油工业协会主席安德烈・纳萨尔建议政府加大在物流方面的投入,好保持价格上的优势。
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来说,这次交易无疑又添了新的难题。9 月 25 日,特朗普刚刚宣布对进口药品、家具等商品提高关税,但大豆采购事件再次让大家看清了关税战的“自伤”效果——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之前的估算显示,美国对华加征的惩罚性关税,有90%都转嫁给了本国消费者,结果制造业的中间产品成本就上涨了13%。
美国《农场杂志》发表评论,说中国在大豆采购上的“用脚投票”,说明靠关税来达成目标可没那么简单,反倒让全球供应链重新调整得更快。
政策调整与市场预期
目前,中美和印度三国在大豆贸易上的较量还在继续。美国农业界的游说一点点见效,白宫发言人在9月26日说,特朗普政府正在“评估农产品关税对农民的影响”,但没提啥具体的调整时间。阿根廷也不干等,米莱在9月27日的内阁会议上指示农业部长,赶紧跟中国谈妥大豆年度供应协议,想把短期订单变成长期合作。
中国的采购措施保持相当灵活,张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员,提到,多渠道采购既能确保粮食的安全,又为贸易协商留出了弹性。